24小时论文定制热线

热门毕设:土木工程工程造价桥梁工程计算机javaasp机械机械手夹具单片机工厂供电采矿工程
您当前的位置:论文定制 > 毕业论文定制 >
快速导航
毕业论文定制
关于我们
我们是一家专业提供高质量代做毕业设计的网站。2002年成立至今为众多客户提供大量毕业设计、论文定制等服务,赢得众多客户好评,因为专注,所以专业。写作老师大部分由全国211/958等高校的博士及硕士生设计,执笔,目前已为5000余位客户解决了论文写作的难题。 秉承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创造价值的理念,我站拥有无缝对接的售后服务体系,代做毕业设计完成后有专业的老师进行一对一修改与完善,对有答辩需求的同学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为你顺利毕业保驾护航
代做毕业设计
常见问题

感恩的层次及其与幸福感之关系

添加时间:2017/07/04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感恩教育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主动去追求的。你何时获得感恩意识,幸福感就在那一刻向你靠近;多一份感恩,必然多一份幸福感。   
以下为本篇论文正文:
  摘要
  
  古人讲,天地生人,即天地是所有生命的根本,所谓生之本;父母乃至祖宗让一个人降生在一定的家族之中,这就是类之本;君师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给人以富足安定而有序的生活,这就是治之本。任何一个人要生活成长,都离不开这三个本。
  
  目录
  
  摘要
  一、感恩的层次
  二、感恩与幸福感之关系
  参考文献
  
  我们一般以为,感恩就是对于别人施舍的回报,当我们没有受到别人的施舍时,我们就不需要感恩。若只把感恩定位于此,则感恩不过是一种利益交换。这种感恩虽然是需要的,但尚不是感恩的最高意义。
  
  人作为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根本内在地包含一种感恩意识,即只要你是人,你就应该,而且必须拥有感恩意识,因为这是人性本有的机能。荀子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荀子·礼论》)这里的意思是说:人之所以为人,乃根基于三种因素--天地、先祖与君师。古人讲,天地生人,即天地是所有生命的根本,所谓生之本;父母乃至祖宗让一个人降生在一定的家族之中,这就是类之本;君师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给人以富足安定而有序的生活,这就是治之本。任何一个人要生活成长,都离不开这三个本。不然,他就不可能成其为人,而这三个本正是我们需要感恩的。这就决定了感恩的本质:是对人之为人的根基的礼敬。
  
  一、感恩的层次
  
  感恩与天地、先祖、君师之三本相关,决定了感恩有三个层次,也就决定了人格的三种境界。
  
  就与父母、祖先的关系来说,感恩的表现就是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这是感恩的第一个层次。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并不是人额外的伦理规定,而是人之为人自身的要求。任何人一旦出生,父母与祖先就成了他天然的恩人。子女及后代需要感恩父母及祖先,与父母及祖先留给子女及后代多少财富或教给子女多少学识无关。大多数人的父母都是平庸的,并没有留给子女多少财富或学识,但这决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感恩。
  
  《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敬父母首先要呵护好自己的身体,不使其损伤生病。如果这一点都做不到,说感恩父母都是假的。《论语·为政》云:“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句话的意思是:孩子养好自己的身体,不让父母担心,就是孝,也是对父母最基本的感恩。
  
  但现代社会讲究独立与自由,子女与父母是两个独立而自由的个体,灵魂与肉体俱无关系。“我的地盘我做主”正是这种情形的具体体现。于是,现代人暴食暴饮,挑灯夜战,甚至无节制地狂欢,虽可求得一时之欢愉,但最终必然损坏身体,甚至招致疾病。人们丝毫不觉得这是对父母的不孝,对父母恩情之亏欠。他们总以为,这是自己的事,与父母无关。殊不知,这已大错特错了。
  
  所以,感恩的第一个层次就要求现代人滋养好身体,让自己的生命一直保持在健康、快乐、阳光的状态。对于青少年来说,认识到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青少年精力旺盛,往往不太注意身体问题。这既是对自己健康问题的忽视,也是对父母的叛逆与违背。这正是不孝的开始,因为连对父母基本的感恩都没有做到。当然,重伦理、正婚姻以延续家族之血脉传承也是对父母的感恩。
  
  就与君师的关系来说,感恩的表现就是尊师重道、爱国家、爱民族、爱自己的文化传统。这是感恩的第二个层次。这里包含三点:老师、国家与民族文化传统。首先,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的教诲与引导,这是人成为人的道义与价值上的保证。古人云“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表示老师像父母一样,也给予了人生命。前者是肉体的,后者是精神的。所以,尊师重教就是对给予我们精神生命的老师以回馈与感恩。对于青少年来说,尊师重教的具体体现就是努力学习,提升境界。这是对老师最好的感恩。现代教育倾向于传播知识与技术,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格教育。这样,学习只是为了找工作,想发财,图享受。须知,若自身精神境界没有提升,只为一己之私利发奋,学习也是对老师的辜负。所以,学习总意味着德慧双修,而且德行总是先于才慧的。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一点,便可视为对老师更高层次的感恩回馈。
  
  其次,任何一个人总是出生在一定的国家与民族之中。因此一个人需要对自己的国家与民族充满感恩之情,其具体表现就是爱自己的国家与民族,且这种爱是无条件的。冯友兰说:“一个救民族的人应该只求救他的民族,不应该问他的民族,是不是值得救。一个爱国的人,应该只爱他的国,不应该问他的国是不是值得爱。”[1]若从现实的利益上讲,国家与民族固然有值不值得爱的问题,但准确地说,没有一个国家与民族是不值得爱的,因为国家与民族赋予了每一个人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需要对自己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充满温情与敬意。爱国家与民族的具体体现之一就是学习与弘扬自己的文化传统。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就像一位母亲,孕育了她的人民。我们知道,国家是一种历史的文化的传承,而不只是一种当下的存在。这样,爱国就意味着传承过去,把握现在,开辟未来。所有这些,如果没有文化传统的贯穿,就无法延续。由此,爱国首先意味着爱自家的文化传统。任何一个时代,如果完全割裂传统,就意味着对自身国家特性与民族传承的放弃,这是最大的不义与背叛。所以,爱国首要的即在守住自家文化的特性。一个没有文化自信与自立的人很难做到真正爱国。文化传统的赓续与承继,是维护国家与民族性的根本保证,任何人都必须为此尽一份力,感恩祖国的文化传承。
  
  就与天地之间的关系而言,感恩表现在仁爱万物,敬畏自然。这是感恩的第三层次,也是感恩的最高层次。
  
  俗语曰:“天地之间人为贵。”但这个“贵”字并不意味着人高居万物之上,可以随意暴殄天物,而是指人可以仁爱万物而与自然为一体。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因为吸收了万物之灵气,天地之菁华。所以,天地万物是人类最大的恩人,它们滋养着人类,才使人类历史延绵而悠久。一个真正知道感恩的人还应该上升至这个层次。
  
  在中国文化中,一个人要真正做到“仁”,就要达到与万物融为一体。程明道曰:“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二程遗书》卷二上)这种“仁者”境界也就是冯友兰所说的天地境界。这种境界的人,既不谋取自己的私利,也超越了社会整体,他面对的是整个宇宙,在天地宇宙的立场上做事。他不但尽人伦尽人职,而且能够尽天伦尽天职;他不但事天、乐天,而且最后通于天。冯友兰说:“不但对于社会,人应该有贡献;对于宇宙,人亦有贡献。人不但应在社会中,堂堂地做一个人;亦应于宇宙间,堂堂地做一个人。”[2]
  
  人不但要“俯不怍于人”,更要“仰不愧于天”(《孟子·尽心上》)。《中庸》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做人,必须要做到先尽己之性,然后尽人之性,最后尽物之性。尽己之性是立己,尽人之性是利他,尽物之性是爱物,达到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融为一体的境界。在这里,不但人格境界圆满完成,感恩层次亦到达最高。
  
  孔子曰:“下学而上达。”(《论语·宪问》)“上达”就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之层次。人能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不但感恩天地,亦必敬畏自然,决不暴殄天物。孔子曰:“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地载神气,神气风霆,风霆流形,庶物露生,无非教也。”(《礼记·孔子闲居》)天地之间的一切自然现象,都足以令人敬畏,且使人感恩而受益匪浅,古人在此有明确的意识。故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时,非孝也。”(《礼记·祭义》)断树杀兽须按照时间遵循自然规律,正是对时序与自然万物和谐之敬畏。“孟春之月”“不可以称兵,称兵必天殃”(《礼记·月令》)告诉人们依据时令与万物之特性行事,不然,必将导致灾难。因为春天是万物生长的融和季节,但兵戎有杀伐之气,二者是不协调的,故“称兵必天殃”.古人敬畏自然万物之生长,故打仗一般不选择在春天进行,而是选择在秋天。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敬畏感在现代社会日益消失,纯粹依据人类主观的愿望与功利对待自然,这样一来,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接踵而至。虽然这是功利心驱使,但与不知敬畏与感恩自然亦不无关系。我们要感恩自然,就应做到爱护万物、敬畏自然。
  
  二、感恩与幸福感之关系
  
  感恩的这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使人成为孝子,第二个层次使人成为爱国家、爱民族、爱文化传统的优秀子民,第三个层次使人成为顶天立地的合格公民。这些都是人内在的本质要求,随着层次的上升,人格境界上升,人的幸福感亦随之增加。所以,如果一个人连第一层次的感恩都做不到,他便不可能有任何幸福感;相反,若一个人做到了第三层次的感恩,他的幸福就是最圆满的。因此,感恩并不只是对感恩对象的回报,最终关涉的是自己的幸福感。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我们太过关心物质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而忽视了影响幸福感的精神因素。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谢晓东等通过心理测试实验表明:感恩意识与幸福感有极大的正相关性,而物质主义与感恩存在负相关性,物质主义得分越高的个体在感恩特质上得分越低。下面是作者得出的实验结论:
  
  其一,物质主义者只关注自己没有的东西,并可能为之不择手段;相反,感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再认、感激和品味自己拥有的东西,即物质主义与感恩是相互阻抗的。
  
  其二,感恩可以让个体感受到自己身边处处都有好心人,即高感恩的个体安全感较高,而高安全感又可以减少物质主义。从上面的结论可知,我们要获得幸福感,不能一味地往物质主义的路上走,而是要注重培养人的感恩意识与情怀。[3]
  
  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个典故进一步来看感恩意识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孔子游于泰山,见荣声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带索,瑟瑟而歌。孔子问曰:‘先生所以为乐者,何也?’期对曰:‘吾乐甚多,而至者三。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吾既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人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以行年九十五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终,处常得终,当何忧哉。’孔子曰:‘善哉!能自宽者也。’”(《孔子家语·六本》)
  
  荣声期“鹿裘带索”,本一贫寒之人,但之所以能常安乐而歌,乃在于其感恩而知足。他所感恩者有三:上苍让他生为人,又为男人(在古代男尊女卑时代,生为男人乃一幸事),且为一长寿之人。此三者与动植物、女人、夭折者相较,便有无限的快乐,焉能去计较其现实之贫寒与不足。
  
  孔子评价荣声期为“能自宽者也”.“自宽”意为自我宽解,即为什么幸运总是降临到我这样的人的头上,继而对周遭怀有无限的恩情。随着感恩之情的来临,敬畏、自警、自勉之意油然而生。故“自宽”亦必含有敬畏、自警、自勉之情。在此,人们不免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像我这样的人,为什么上苍如此眷顾我?由此,敬畏之情生。为了不愧对这种眷顾,一定会自省其德,进而改过迁善。所以,具有感恩意识的人不但易有幸福感,且多倾向于自勉修德,即由感恩意识而来的幸福感必然引发其强烈的道德意识。
  
  由强烈的道德意识可进一步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即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具有感恩意识的人,他更在意的是:我是否有资格享有幸福?一旦有了这种意识与问题,人一定谦卑,他不会认为他的一切所得都是理所当然的,而是别人的恩惠、眷顾与谦让。于是,不断地进德修业,否则,自己可能将一无所有。
  
  《论语·八佾》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这是说古人射礼之时先揖让,然后登台比试箭术,比完以后下来饮酒。但不是获胜者喝庆功酒,而是获胜者给失败者斟酒,并告诉失败者:我之所以获胜并非自己箭术高明,而是你的谦让,我非常感谢你成全我,不然,我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故以敬酒相谢。这是“下而饮”之确义。
  
  可以说,基于感恩意识,必有进德修业之实践,因为他深深感到正是别人的德行成就了自己。故具有感恩意识的人不但照亮了自己,而且温暖了别人,最后拥抱了世界。相反,一个不具感恩意识而自鸣得意的人,一定四处碰壁而看不到光明。
  
  德国思想家舍勒在《德行的复苏》中说:“中魔似的注目自己的价值的自我骄傲者必然栖泊于黑暗和冥暗之中。他的价值世界日益暗淡,因为每看一眼价值,在他都无异于偷窃,无异于对他的自我价值的掠夺。于是他变成魔鬼和否定者!他被囚禁在自我骄傲这一牢庐之中;牢庐四壁不停地增长,使他看不到世界的明光。”[4]当他皱起眉头时,你们不是可以看见那双贪婪、嫉妒的眼睛吗?没有感恩意识,每个人在物欲追求中不满足,既而贪婪、嫉妒、仇恨,正是时代乱象的因由之一。如果我们具有感恩意识,那么,我们一定会“敢于抛开内心里自认为属于自己的一切‘权利',敢于抛开自己的’尊贵‘、自己的’功绩‘、所有人的’敬仰‘--首先是自己的’敬仰自我‘,敢于抛开任何’理当‘享有如此幸福的要求”[4].舍勒这段话回答了为什么具有感恩意识的人容易获得幸福感。因为具有感恩意识的人常具有谦卑之德。他总是觉得自己的德行不够,但别人或社会给予他的已经足够多了,他对于这些给予反而觉得承受不起,不配享受。于是,愈加地感恩,愈加地满足,而他总处在别人为他营造的幸福感之中。一旦有了幸福感,不但进一步反过来感恩别人与社会,且心志笃定,安心工作,努力学习,滋生无尽的动力与能量。而这种无尽的动力与能量使其生命活泼、充融,生命总浸润在幸福之中,最后不断地进德修业、改过迁善。这就回答了本文开始所提到的:感恩与现实的施舍无关,而只内在地关切德性的培养。因此,由感恩意识到幸福感再到道德感,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而道德感的增强,进一步提升其感恩层次,如此良性循环往复互动、螺旋上升,最后生命至于圆满境界。
  
  感恩意识既关乎人之道德,也关乎人之最终圆满。如果说,教育使人成为人,那么,感恩教育乃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孔子曰:“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若不能从小培养青少年的感恩意识,那么,等他们参加工作后,无疑给我们的社会带来更大的危险。故培养感恩意识,人人概莫能外,尤其是对于青少年。因为他们的心智尚未成熟,可塑性较强。若此时不加重视,一旦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或价值观,就很难改变了。具体如何进行感恩教育,这需要思想界与教育界多加探讨。但无论如何,我们须切记有一条基本原则:感恩决不是对感恩对象的回馈,而是成就自己,获得幸福。
  
  感恩教育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主动去追求的。你何时获得感恩意识,幸福感就在那一刻向你靠近;多一份感恩,必然多一份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555
  [2]冯友兰。贞元六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557
  [3]谢晓东,张卫,喻承甫,等。青少年物质主义与幸福感的关系:感恩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3(3):638-646.
  [4]倪梁康。现象学经典文选:面对实事本身[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161.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
好优论文定制中心主要为您提供代做毕业设计及各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辅导服务。 网站地图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以及一些期刊杂志,所有论文仅免费供网友间相互学习交流之用,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定制中心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