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论文定制热线

咨询电话

ASP.NETVC++MySQLPHP安卓JSPLinuxJava机械VBASP单片机模具汽车工程毕业设计Flash
您当前的位置:论文定制 > 毕业设计论文 >
快速导航
毕业论文定制
关于我们
我们是一家专业提供高质量代做毕业设计的网站。2002年成立至今为众多客户提供大量毕业设计、论文定制等服务,赢得众多客户好评,因为专注,所以专业。写作老师大部分由全国211/958等高校的博士及硕士生设计,执笔,目前已为5000余位客户解决了论文写作的难题。 秉承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创造价值的理念,我站拥有无缝对接的售后服务体系,代做毕业设计完成后有专业的老师进行一对一修改与完善,对有答辩需求的同学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为你顺利毕业保驾护航
代做毕业设计
常见问题

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古诗教育探究

添加时间:2018/06/12
古诗词作为中国古典文化遗产中的瑰丽至宝, 在思想内容上博大精深, 内涵深刻, 志存高远, 在语言表现力上凝练丰厚, 是古人留给我们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以下为本篇论文正文:
  摘 要:诗词本来就是文字、音乐、舞蹈等紧密结合的产物, 所以才有“诗歌”之称。改变传统古诗的教学模式, 通过教唱、演奏、描绘、舞蹈、赏析、表演、评说、写作等活动的教学策略, 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别出心裁地进行教学实践, 让学生有兴趣学习古诗词, 并能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距离现代较远的文化精髓, 创设情境, 能够与学生的认知、情感、生活、环境产生联系与共鸣, 让学习者与文本、学习者与作者、学习者与社会以及学习者与自身对话, 促进学习者主体人格的发展, 建设美好人生。
  
  关键词:多样化赏古诗; 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 古诗教学策略; 文学素养;



 
  一、古诗教学研究在南疆高校的现状及意义
  
  古诗词作为中国古典文化遗产中的瑰丽至宝, 在思想内容上博大精深, 内涵深刻, 志存高远, 在语言表现力上凝练丰厚, 是古人留给我们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虽然双语教学在新疆少数民族学校推广也有多个年头, 北疆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国语水平相对较好, 但是, 由于南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 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 相比北疆较为落后, 南疆人民的国家通用语言普及程度和使用水平明显低于北疆。对于地处南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 汉语作为自己的第二语言, 古诗的熏陶和学习, 在原生态家庭文化环境、社会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的影响下是缺失的, 学习古诗很有必要。
  
  有关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学教育之古诗词教学策略的研究很少, 作为一名热爱中华古典文化的教育工作者, 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推广中华经典文化, 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 能够在人生集中受教育的大学阶段, 感受中华古诗词的诗情画意和绚烂缤纷, 感受古诗作者的人格魅力, 培养民族精神, 提升人文素养, 将健康的道德准则和积极的人生信念在润物细无声中植根于学生们的心灵, 加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认同, 加强民族的团结。所以, 很有必要对南疆地区高等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古诗教学策略的研究。
  
  二、古诗教学的内容选择及课程目标的设定
  
  以古诗词为教学实践的内容, 在浩瀚如烟的古诗中精选不同时期、不同内容、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古诗词为蓝本, 选取代表性的适合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的古诗, 结合当前形势, 把德育、美育与古典文学融合, 既具有教育性又具有文学性。为此, 制定了以下课程目标:
  
  1.传承中国传统经典文化, 热爱中华文化艺术长廊里的一块无上瑰宝---古诗。
  2.启迪思想, 夯实德育。在这些千古绝句中感受诗人闪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光芒和充满着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学会珍惜友谊,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感受诗人的伟大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操。
  3.陶冶情感, 增强美育。体会古诗的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 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从感性到理性去认识美、感受美、体验美,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涵养言语能力, 发展智慧结构[1](P59-60)。通过吟唱、赏析、交流, 发生学习迁移, 发展思维, 形成智慧, 增强诗文底蕴, 提高文学素养。
  5.营造“书香浸润校园, 经典浸润人生”的书香校园文化氛围, 发展学院特色。
  
  三、古诗教学策略实践
  

  众所周知, 长期以来起着重要文化传承作用的古诗词教学在形式上却倍显单调, 多停留在读一读、讲一讲、背一背的路子上, 教学形式上的单调必然有损对古诗词丰厚内涵的理解, 特别是对于把汉语作为自己的第二语言的少数民族大学生, 背诵古诗更为艰难。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1.改变传统古诗的教学模式, 多层次、多渠道地进行教学实践, 丰富大学课堂的教学方式, 突破大学课堂教学困境[2], 别出心裁地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2.对于距离现代较远的文化精髓, 如何创设情境, 能够与学生的认知、情感、生活、环境产生联系与共鸣, 让学习者与文本、学习者与作者、学习者与社会以及学习者与自身对话, 促进主体人格的发展, 建设美好人生。
  
  (一) 醉月听花唱古诗
  
  诗词本来就是文字、音乐、舞蹈等紧密结合的产物, 所以才有“诗歌”之称。鲁迅《书信集·致窦隐夫》:“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 也究以后一种为好。”的确, 今天以“唱古诗”为切入点, 对于善歌善舞热情大方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 在吟唱中降低学习难度。
  
  利用网络信息让学生跟学唱古诗, 这些资源对诗词进行了配乐和吟唱, 音乐和唱腔比较符合诗的意境, 而且易于年轻人喜爱。如曹操的《短歌行》, 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将进酒》, 杜甫的《蜀相》, 柳宗元的《江雪》, 白居易的《忆江南》, 孟浩然的《春晓》, 苏轼的《水调歌头》, 李清照的《一剪梅》, 岳飞的《满江红》, 李商隐的《无题》, 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等, 这些都是深得大家喜欢的古诗新唱曲目。
  
  在诗词的选择上力求风格多样, 豪放诗、婉约诗、田园诗、军旅诗、思乡诗等,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听觉上整体感知不同诗风的特点。等到教师给学生有了一段时间的铺垫后, 也可以尝试让学生用不同的乐器, 如弹布尔、冬不拉、达甫、热瓦甫、都塔尔、考木孜、古筝、吉他等, 用自己喜欢的旋律来为古诗配乐, 也可以为某一类主题的诗歌配乐, 让学生初步感知并且讨论配乐与诗歌的意境及表达的感情是否恰当。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单纯运用媒体网络资源来唱古诗中貌似丰富内容中的单调形式。创作曲调对同学们的音乐创作水平有一定的要求,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 但一定有少部分同学能够做到, 同学们不一定能有多惊艳、多经典的乐曲作品, 我们的目的是让古诗词在吟唱中有更多丰富展示的可能, 鼓励学生由心而出, 有创意地表达, 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性和创作的空间,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 健步罗袖舞古诗
  
  《礼记·乐记》中记载:“诗, 言其志也;歌, 咏其声也;舞, 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 然后乐器从之。”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 诗与歌、音乐与舞蹈原本是结合在一起的, 统称为诗歌。诗歌在实际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宗教祭祀活动或表演中, 总是配合音乐、歌唱而舞之。
  
  在新疆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的古老岩画中, 就生动地反映了这里的人们自古就有崇尚歌舞的传统。发挥学生的特长, 打造一个快乐学习的课堂, 寓教于乐,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为古诗配上相宜的舞蹈。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尽可能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 力求形式多样, 表现古诗词更丰富的内涵。教师会让学生根据古诗配好的音乐, 稍做思考讨论后即兴配舞, 可以一人, 可以两人或者多人, 也可以男女搭配, 或者都是同性别的学生配合跳舞。由于舞蹈本身也是再创作的过程, 需要花时间编舞, 并与音乐相配合, 还要学生熟悉动作要领, 然后再展示。所以很多时候, 教师需要提前布置任务, 让学生课前准备。
  
  比如在教授李白的《将进酒》时, 分成了不同的小组---诗文解析组、舞蹈策划组、舞蹈编排组、化妆拍摄组, 学生提前进行前期准备工作。在教师的指导下, 配上了网络资源“婷婷唱古诗将进酒”的吟唱, 共有12个女生和6位男生跳舞, 学生衣着汉服, 在舒卷往复, 狂放愤激, 奔涌跌宕的表演中, 再现了全诗豪迈的气势, 奔放的感情,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再一次把我们带回历史中, 感受诗仙李白的人格与才情, 感动于中华文化的厚重与源远流长。
  
  (三) 诗情画意绘古诗
  
  文学、音乐、绘画在中国历代文人那里不是泾渭分明的, 很多文人在三者上都有涉猎, 或有很高的造诣, 王维和苏轼就是其中的代表。苏轼的《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即是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王维既是诗人, 又是画家, 其所成就, 不仅仅能诗善画, 更是把艺术中的诗与画, 了无痕迹地融合在一起。
  
  首先, 利用学生普遍对漫画感兴趣的特点, 有些画面感及形象性强的诗词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画出来, 教学的初衷并不是一定要学生画的形象真切, 有时甚至不一定能画出来, 其实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变化角度, 通过古诗词中的“意象”体会古诗词的“意境”, 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造境, 有写境, 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偏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 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3]古诗词的意象要源于现实生活, 要合乎自然, 具体可感, 但意象的选择, 必然与作者的理想相近, 融入作者的主观感悟。有时诗词中所要表达的内容和图画所表达的不太一样, 前者含蓄且往往有引申意, 后者就比较直白, 无形之物在古人的笔下又往往借助有形之象来表达。学生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不能”痛苦中所注入的思考, 即“悟”的过程才是“诗教”[4](P95-99)所要追求的目的。
  
  其次, 教师也可以利用资料, 找一些相宜的图画, 用形象可感的画面作示范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先让学生读古诗想象画面或者仅仅想象“物象”, 然后播放画面, 让学生感知异同, 对于学习阶段的学生而言, 只要有所感就会有所得,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所以诗歌是常读常新的, 阅历和环境不同了, 对于诗歌的解读也会更趋立体和全面, 教授时不必苛求一步到位。当然, 教师在运用画面时也可顺便介绍画和诗虽然表现手法不同, 但二者也有相通之处, 好的画作也重在“意境”.
  
  最后, 可以放手让学生给古诗词配制声像画面来阐发诗词的意境, 进行探究和讨论, 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实, 教学在信息化背景下也正在发生着革命性的翻转[5](P23-29), 现在一些电视节目及网络信息在这方面也颇为注意, 在赏析古诗词时既有背景音乐, 也有与诗词意象相关的画面, 这也为我们提供了资料便利。
  
  (四) 感悟生活聊古诗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载:“诗者, 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 吟咏性情也”.诗歌是抒发诗人的情感, 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志向的言语艺术。
  
  社会现实生活世界是课堂生活的源泉[6], 比如, 学习了贺知章的《咏柳》, 正值初春时节, 窗外的柳树刚刚长出了嫩绿的细叶, 看到此情此景, 教学生说“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昨夜下了一些小雨, 让学生吟唱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看到土地上被燃烧过的枯草上长出了绿油油的青草, 大家会高声诵读“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看到学院荷花池上满塘的荷叶及荷花, 会情不自禁吟诵出“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在冬日的墙角, 枝枝梅花绽放, 同学们会齐诵“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教师也可以创造情境, 例如, 请同学们感悟“秋”的话题, 教师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在诗人的眼里是悲凉的”, 接下来, 教师只用说出诗人的名字, 请同学们说出诗句---杜甫说:“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马致远说:“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张继说:“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然而, 刘禹锡却说:“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同样, 让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品味一下离别, 教师可以用这样的句式引出话题---离别是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怅然;离别是柳永“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的不舍;离别是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的失落;离别更是她“生怕离怀别苦, 多少事、欲说还休”的深情和眷恋!
  
  这样操作的意义, 是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 更容易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 活用古诗, 且所学知识不易忘记[7](P36-39)。也许在课堂中不甚理解的古诗, 在活生生的现实中, 在学生现有阅历的感受中, 就豁然明朗起来, 超越时空的藩篱, 使学生与文本、诗人、时代发生碰撞, 进而产生共鸣。当然这样聊古诗, 要在具备或多或少、一定数量古诗的积累中实现的。
  
  (五) 别出心裁赏古诗
  
  孟子说:“诵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万章下》) 孟子认为, 读书要追溯历史, 与古人交朋友, 不但要吟咏作者的诗歌, 研究作者的着作, 了解他们的为人, 而且还要探究他们所处的时代[8](P128)。为了正确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情感, 孟子提出了“知人论世”的观点, 创造性地建构了我国古代具有实践价值的诗教释义学[9] (P215-251) .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 了解诗词展示的时代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 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 学生通过知其言, 进而知其人。接着可以让学生评说诗人的生活态度、情操等, 再结合当今的社会, 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 畅所欲言, 纵横古今。
  
  苏东坡云:“诗以奇趣为宗, 反常合道为趣。”所谓反常合道, 就是超越固有的框架, 貌似有违常理, 却又合乎情感逻辑, 使人感到新颖奇特, 别出心裁, 来取得诗词独特的艺术效果。
  
  如柳宗元的《江雪》, 前二句虽未写雪, 却用“鸟飞绝”“人踪灭”暗写“雪”字, 读者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寒气逼人, 诗人接下来别开境界, 寥寥几笔勾画出一副渔翁寒江独钓图, 写尽诗人傲岸坚贞而又孤寂落寞的形象, 后人评价说“二十字可作二十层, 却是一片, 故奇”, 的确耐人寻味[10](P338-339)。还有王维的“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正如《红楼梦》中香菱学诗里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 ‘圆’字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 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口里有说不出来的意思, 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是无理的, 想去竟是有情有理的。”
  
  还可以从诗眼上来赏析古诗, 抓住诗眼[11](P39-41), 捕捉最佳信息, 深入挖掘诗词意蕴。如赏析杜甫的《登高》可以从诗眼“悲秋”入手, 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 倾诉了作者长年漂泊老病孤独愁苦的复杂情感, 大气盘旋, 却又悲凉沉郁。
  
  赏析古诗词的方法很多, 又比如, 意象的组合及变形, 修辞的奇特等, 目的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只要教师善于思考, 从学情出发, 变换角度, 发散学生的思维, 启迪学生的智慧, 就能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 妙笔生花写古诗
  
  让学生改写古诗, 通常是在进行了前面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积淀、摄取、消化后生成的言语产品。学习者展开自己的想象, 进行再次的创新写作, 可以是散文诗、现代诗歌、记叙文、情境小短剧……
  
  课堂教学中, 比如教师让学生将杜牧的《清明》改写成散文、三字经版、超短剧版等形式, 当堂改写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散文中的语言凄美, 极近作者的情感;三字经版也符合诗的原意;情境剧的改写及学生的表演让班级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教师也可以设置情境, 让学生穿越到作者所处的环境中, 展开合理的想象, 进行续写。比如, 学习李白的《行路难三首 (其一) 》, 最后的课堂设计是:“请同学们穿越时空做一回李白, 本来‘我’意气风发, 在入京供奉翰林期间陪侍皇帝左右, 后却遭谗被‘赐金还山', 开始联想改编”.这样写作是让学习者脑洞大开, 驰骋想象, 历练思维, 锻炼写作, 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及所处的环境对话, 使学习的主体创造性地产生新的意义, 提升学习主体的精神境界, 正如孟子所言“我知言,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上》) .写作迁移的目的是诗化学生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浩然之气, 涵养学生的言语。
  
  四、对古诗教学的思考
  
  《毛诗·大序》载:“诗者, 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 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据此, 本课程的教学特点, 在于文字及绘画的可视性, 音乐的可听性, 舞蹈的参与性, 情境的创造性, 写作的思想性, 多种感官相互结合, 更大限度地调动所有因素, 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 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这门课程乍看起来容易, 其实不然。对于教师而言, 它需要教师投入较多的精力去收集资料供学生学习赏析。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有相关的艺术修养, 在音乐、绘画和舞蹈方面有一定的涉猎。对于学生而言, 需要学生根据教师的安排去做课前准备, 投入精力和时间。这门课程在形式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尝试, 但本质没变, 甚至要求更高。
  
  这门课程课堂教学久了, 又会陷入“繁多的单调”局面, 所以在全院定时举行一些相应的活动:如诗歌朗诵会, 文学欣赏讲座, 古诗文化艺术表演, 成立诗词文学社团等, 真正做到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国学文化素养。教学方法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有可能满足不同地域、学校、学生及教师的需求。以此, “美人之美,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应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价值取向[12](P95-102)。
  
  本课程不仅仅在于学习古诗词, 更在于树立大课程观, 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以及界限分明的认知[13](P75-77)。此古诗教学, 融文学、语言、音乐、舞蹈、绘画、表演、历史为一体, 通过教唱、赏析、演奏、描绘、舞蹈、表演、评说、写作等活动的学习, 既在生活中感受古代经典国学文化, 又要在审美情趣和修养上远离低俗, 让融会在经典古诗文中的中华民族的智慧、风骨、胸怀、以及健康的道德准则和积极的人生信念, 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南疆少数民族学生们的心灵, 让其在享受“与经典为伴, 与圣贤为友”的古诗教学中积淀文化底蕴。正如《大学》提出:“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使人弃旧图新, 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促进学习者主体人格的发展, 建设美好人生, 为新疆乃至全国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大学生, 这也是本课程诗歌教育的理想追求。
  
  参考文献:
  
  [1]靳健。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2]王鉴。重塑大学课堂教学理念[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5 (2) .
  [3][清]王国维。李炜, 选译。人间词话[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2011.
  [4]靳健。孔子、孟子对语文教育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5) .
  [5]王鉴。“互联网+”视域中的教育学重建[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17 (04) .
  [6]王鉴。在重建课堂生活中提升学校教育质量[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2 (2) .
  [7]张永祥。语文教材“学本化”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及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8 (10) .
  [8]靳健。语文课程研究[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2.
  [9]杨伯俊。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03.
  [10][清]蘅塘退士, 编选。文思, 主编。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
  [11]唐佩兰。多渠道探寻古诗教学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 (2) .
  [12]张永祥。30年来语文教学方法变革的历程、经验及趋势[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16 (05) .
  [13]余海波。当前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课程设计[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1 (1)
    相关内容
    好优论文定制中心主要为您提供代做毕业设计及各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辅导服务。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以及一些期刊杂志,所有论文仅免费供网友间相互学习交流之用,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定制中心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