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论文定制热线

热门毕设:土木工程工程造价桥梁工程计算机javaasp机械机械手夹具单片机工厂供电采矿工程
您当前的位置:论文定制 > 毕业设计论文 >
快速导航
毕业论文定制
关于我们
我们是一家专业提供高质量代做毕业设计的网站。2002年成立至今为众多客户提供大量毕业设计、论文定制等服务,赢得众多客户好评,因为专注,所以专业。写作老师大部分由全国211/958等高校的博士及硕士生设计,执笔,目前已为5000余位客户解决了论文写作的难题。 秉承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创造价值的理念,我站拥有无缝对接的售后服务体系,代做毕业设计完成后有专业的老师进行一对一修改与完善,对有答辩需求的同学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为你顺利毕业保驾护航
代做毕业设计
常见问题

陌生化效果在《洛丽塔》中的呈现

添加时间:2018/06/13 来源:未知 作者:论文定制
《洛丽塔》从一开始遭到封禁, 再到纳入世界文学经典之列, 成为一部畅销全球的奇书, 与纳博科夫突破传统的写作模式密切相关。
以下为本篇论文正文:
  摘 要:运用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来分析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通过对戏仿、叙事视角的转换和诗化语言等方面的分析, 探讨了小说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及其产生的效果--拉长读者审美欣赏的时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
  
  关键词:陌生化理论; 戏仿; 叙事视角; 诗化语言; 《洛丽塔》;
  


 
  Abstract: With the theory of defamiliarization of the Russian Formalism, this thesis will attempt to elaborate how the theory is applied in Lolita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uch three aspects as parody, shift of perspective of narrative and poetic language and the effects it has achieved.It could prolong the time of the process of readers' appreciation to make the readers have a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novel.
  
  Keyword: defamiliarization theory; parody; perspective of narrative; poetic language; Lolita;
  
  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 (ViktorShklovsky, 1893-1984) 提出的陌生化问题, 在俄国文艺学界以及世界文学论坛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认为, 文艺创作不能够照搬所描写的对象, 而是要对这一对象进行艺术加工处理, 陌生化则是艺术加工和处理的必不可少的方法[1]45;而陌生化手段的实质, 就是要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 拉长审美欣赏的时间, 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
  
  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VladimirNabokov, 1899-1977) 活跃于20世纪的美国文坛, 他一生中创作了18部长篇小说, 50多部短篇小说, 其中大多具有很强的实验色彩, 成为创新小说艺术的一代大师。他的小说中, 颇具争议的作品就是《洛丽塔》, 该部小说自1955年问世以来, 一直备受关注, 从现有的批评来看, 对《洛丽塔》的阐释已形成了道德批判、心理分析、文化政治寓言和时间焦虑四个维度。
  
  本文将尝试从陌生化理论的视角来探讨、分析《洛丽塔》, 通过戏仿、叙述视角的转换和诗化语言三方面, 来阐述陌生化效果如何产生并作用于《洛丽塔》, 从而达到对《洛丽塔》不朽艺术魅力的更为独特的理解。
  
  一、戏仿
  
  戏仿是陌生化的一种重要手法,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模仿, 进而达到一种娱乐的效果。戏仿旨在嘲弄原作、主题、作者等, 其效果并不仅仅在于娱乐读者。由于作者所说的和内心真正要表达的并不一致,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戏仿也使得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了难度, 延长了审美欣赏的时间, 所以也达到了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
  
  在小说《洛丽塔》中, 纳博科夫通过对传统文学样式的戏仿以及对自己所反感的学说---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戏仿, 把文学当作一种文字游戏, 在语言游戏中自得其乐, 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语言游戏特征。
  
  (一) 对传统文学样式的戏仿
  
  纳博科夫在小说《洛丽塔》中, 对色情小说、爱情小说进行了戏仿。
  
  小说《洛丽塔》曾经因其中大胆的性描写而被严禁出版, 解禁后, 又在读者和评论界引起一片哗然, 曾一度被定义为色情小说。然而, 《洛丽塔》与传统的色情小说又截然不同。纳博科夫曾经对色情文学做过如下的解释:
  
  而在现代, 色情一词意味着平庸、商业主义和某些严格的叙述规则。猥亵必须与陈词滥调搭配, 因为每一种美学欣赏要为简单的性刺激所替代, 就要求一些习惯用词来直接作用于读者。色情文学作者要使读者获得与侦探小说迷读侦探小说时所感到的安全的满足感, 就必须遵守一些严格的老规矩……在色情小说中, 行动必须局限于那交媾的老一套, 风格、结构和意象切勿分散读者温和的欲望。小说必须包含一些与性爱交替的场景。这些夹杂其中的段落必须简化到只起缝合常识、连接逻辑的作用, 只包括最简单的构思、简短的解释与说明。[2]320
  
  小说《洛丽塔》讲述了一个来自欧洲的中年知识分子和一个12岁未成年少女的不伦之恋, 这种不符合常规恋情的情节, 使得初读《洛丽塔》的读者难免会将其归类为色情小说。不过继续读下去便会发现, 小说并不完全符合色情小说的俗套, 读者预料接下来可能出现的内容并没有在文本中看到, 小说的情节展开十分缓慢, 性爱描写只是透过男主人公的只言片语展现出来。在男主人公亨伯特 (Humbert) 和其“小仙女”的两次畅游美国的漫长旅程中, 读者并没有看到他们在色情小说中经常会看到的场景, 纳博科夫在小说中通过亨伯特对美的一点一滴体验的描述, 取代了读者原先预料的性爱场景。这样的描写, 逐渐分散了读者初拿起小说时对色情小说的预期。所以, 《洛丽塔》通过戏仿, 打破了色情小说的书写俗套。
  
  此外, 小说还体现了对传统爱情小说的戏仿。小说中, 中年男人对12岁少女的畸形之恋让很多读者难以接受, 并称之为“乱伦”.年龄的悬殊和男女主人公的身份关系 (继父对继女的性占有欲) 都使得这段爱情不同于传统小说中的爱情。在传统爱情小说中, 男女主人公往往年龄相仿, 有着共同的爱情理想并为之奋斗。相比之下, 纳博科夫在《洛丽塔》中彻底粉碎了读者对传统爱情小说人物关系的期待, 将男主人公亨伯特的着迷沉醉与女主人公洛丽塔的游戏人生做了鲜明的对比, 使之成为传统爱情小说的戏仿之作。
  
  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痴迷, 源于他早年的一段失败的恋情, “在她之前有过别人吗?有啊, 的确有的。实际上, 要是有年夏天我没有爱上某个小女孩儿的话, 可能根本就没有洛丽塔”[3]9.可以说亨伯特一开始是想在洛丽塔的身上寻找早年恋人安娜贝尔的影子, 故而他有一种对未成年少女的狂热追求和占有欲。但他并不是一个色情狂, 他对洛丽塔的感情是一种一见钟情的爱, 一种深思熟虑过的爱, 也是一种永恒的爱[4].
  
  但是令人失望的是, 洛丽塔并不是那个温柔可爱的安娜贝尔, 而是一个“现代综合教育、少年风尚、篝火欢宴等已经将她彻底败坏难以挽回”的女孩[2]132, 她是一个懂得利用性交易实现自己对物质利益追求的早熟少女, 是一个懂得享乐人生的美国女孩, 在和亨伯特的爱情中采取的是一种游戏玩闹的态度。在“着魔猎人”旅馆里, 亨伯特为了得到洛丽塔, 心中一直在谋划着, 计算着时间, 紧张又焦虑, 迟迟不敢采取任何侵犯性的行动;相比之下, 洛丽塔则以一种挑逗性的姿态展现在读者面前, 并做出与其年龄不相符的行为举止。亨伯特的焦虑不安与洛丽塔的从容镇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40岁的亨伯特将对方看作是自己情感的终极对象, 而12岁的洛丽塔将对方当作是自己获取物质利益的工具;经历多年风流韵事的亨伯特被动地支配于人, 未成年少女洛丽塔天真幼稚却主动地操纵着一切;亨伯特对洛丽塔着迷痴情, 洛丽塔对亨伯特却放纵抛弃。这些鲜明对比之下的恋人关系, 彻底颠覆了传统小说中恋人之间的爱情模式, 所以说《洛丽塔》是对传统爱情小说中人物关系的戏仿。
  
  (二) 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戏仿
  
  纳博科夫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这样的话:“弗洛伊德学说以及它那古怪的含义和方法在我看来是世上最大的自欺欺人之举之一。我完全拒绝接受它, 连同无知、平庸或病态的人所喜欢的另一些中世纪的玩意儿。”[5]26由此可见, 纳博科夫本人十分反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小说《洛丽塔》中, 纳博科夫通过戏仿来讽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但他的方式并非直接嘲弄, 而是借助玩笑, 进行意味深长的戏仿。
  
  弗洛伊德的理论基本上以性本能为轴心, 将性本能视为人的一切行为的动机, 把人的无意识的生物性本能提到首位[1]62, 并且将性本能的压抑故事追溯到人类的儿童时代。在小说《洛丽塔》中, 纳博科夫有意让主人公亨伯特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去行事, 并借此对弗洛伊德的学说进行嘲弄。在小说的前四章, 纳博科夫让亨伯特坦白自己恋童癖的根源, 揭示了被压抑的童年性经验。在第五章, 亨伯特这样评论他自己:
  
  明里与成年女子保持关系, 暗里却渴望每一个宁芙 (Nymphet) , 所有这一切, 我现在能用科学解释了。在我二十岁和三十出头的年龄, 我还不能这么清楚地懂得我的痛苦。一方面我的身体明白它寻求什么, 另一方面我的大脑却拒绝身体的每一项要求。一时间我感到羞怯、恐惧, 还有盲目的乐观。禁忌勒束着我。精神分析学家用伪解放和伪性本能讨好我。[3]13
  
  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找到了亨伯特恋童癖的根源之后, 精神病医生建议亨伯特与洛丽塔在海滨重演当年与安娜贝尔的情形, 希望能够借此解除亨伯特童年与安娜贝尔性爱不成功的压抑。然而这些所谓的治疗均以失败而告终, 极具讽刺意味。在这里, 纳博科夫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进行了戏仿, 讽刺了精神病医生对亨伯特所做的联想法治疗的荒唐性。
  
  此外, 在小说《洛丽塔》中, 纳博科夫还通过亨伯特戏弄疗养院的心理分析医生来达到对弗洛伊德学说的戏谑:
  
  我 (亨伯特) 发现戏弄精神病医生真是乐趣无穷:狡猾地引他们误入歧途;永远不让他们看出你知道玩这花样的门道;为他们编造复杂的梦境, 还是古典式的;用虚构的“原始场景”愚弄他们;永远也不让他们瞥见一点点一个人真正的性欲状态。通过贿赂一名护士, 我得以接近一些档案, 欣喜地发现一些卡片上说我是“潜伏性同性恋”以及“完全没有性能力”, 这场游戏真是太棒了![3]30
  
  二、叙述视角的转换
  
  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 (Artas Technique) 中指出, 叙述视角的转换是陌生化的另一种手法。叙述视角的转换改变了读者观察的习惯性角度, 这样可以使读者重新思考, 重新审视他们一直认为是想当然的事情。这种重新思考、重新审视的过程, 延长了读者对作品的关注时间和感受强度, 增加了审美的快感。
  
  《洛丽塔》的“引子”和正文于1955年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 1957年纳博科夫撰写的后记《谈谈一本名叫〈洛丽塔〉的书》出版, 由此形成了小说的三部分叙事:“引子”、正文和“后记”[6], 三部分的叙述者分别是小约翰·雷博士、亨伯特和作者纳博科夫。
  
  在正文部分, 纳博科夫不断地转换叙述视角。叙述者大多情况下是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自己的故事, 这种叙述方式很容易使读者相信故事的真实性以及人物情感的真实。但作者时不时地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进行叙述。在小说的第三章中说, “安娜贝尔, 跟作者一样, 也是个混血儿”[3]6, 这里的“作者”是指自白书的叙述者亨伯特, 即第一人称“我”, 可是纳博科夫并不用“我”而用“作者”, 故意将第一人称陌生化, 这里本来是第一人称“我”在向读者倾诉, 这种倾诉的氛围被突然打破, 好像在说另一个人。类似这样的手法, 在小说的正文部分随处可见, 亨伯特在讲述故事时, 时常变换视角, 比如有时会用“亨伯特”来叙述故事, “亨伯特在强烈的白炽灯光照射下大汗淋漓, 低声哀嚎, 在同样是大汗淋漓的警察的蹂躏下, 已经准备更进一步的‘陈述’”[4].
  
  这种时常变换的叙述视角, 有时会使读者分不清到底是亨伯特自己在叙述还是多了个叙述者, 增加了读者的阅读难度, 让读者必须细细回味, 在继续往下阅读之前不禁停下来思考, 这就延长了读者的阅读时间和审美过程, 增强了作品的审美效果。
  
  三、诗化的语言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 艺术语言是实现陌生化过程的重要保证与条件, 换句话说, 艺术陌生化的前提是语言陌生化[1]46, 他还认为, 诗歌语言的陌生化程度很高。什克洛夫斯基对诗歌语言做了如下规定:
  
  我们到处都可以遇到艺术的这样一个特征:它是有意地为那种摆脱接受的自动化状态而创作的, 在艺术中, 引人注意是创作者的目的, 因而它“人为地”创作成这样, 使得接受过程受到阻碍, 达到尽可能紧张的程度和持续很长时间, 同时作品不是在某一空间中一下子被接受, 而是不间断地被接受。“诗歌语言”正好符合这些条件……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诗歌确定为受阻碍的、扭曲的语言。[1]47
  
  在小说《洛丽塔》中, 纳博科夫的诗歌语言可以从其多语文本和命名游戏上体现出来。
  
  (一) 多语文本
  
  一些读者觉得小说《洛丽塔》很难读懂。作为一名俄裔美国作家, 纳博科夫在其小说中出现英语与俄语混杂在一起的现象或许可以理解, 然而在《洛丽塔》中, 除了英语和俄语之外, 还有法语、德语以及拉丁语的使用。无疑, 多种语言的使用给读者的阅读增加了难度。纳博科夫曾经说过:“Myheadsays English, myheart, Russia, myear, French.”[7]54而多种语言的使用, 正是作者小说中陌生化手法的一种表现。
  
  小说中, 纳博科夫常常使用法语词汇, 让读者时不时地想起亨伯特来自欧洲的背景, 揭示他的怀旧情怀, 为他的恋童癖根源做铺垫, 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亨伯特在新环境下所感受到的疏离感。在叙述中, 亨伯特偶尔会用拉丁语说话, 这一方面展现了自己的知识分子背景以及渊博的知识, 另一方面更有利于感情的表达。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 在小说中, 每当亨伯特要倾诉内心的强烈情感时, 都会运用外来词汇表达, 读者经常会感到晦涩难懂, 对这些外来词汇感到陌生, 没有一定耐心和兴趣的读者很难继续读下去。不过一旦读者借助字典、注释以及相关评论, 克服了外来语这一阅读障碍, 就会对小说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从而增加了审美快感。
  
  (二) 命名游戏
  
  小说《洛丽塔》中, 人物的名字都是纳博科夫精心设计的, 让读者看到人物的名字就自然联想到相关的隐含意义, 具有丰富的内涵。
  
  小说女主人公洛丽塔的正式名字为多洛雷斯·黑兹 (DoloresHaze) , Dolores源于希腊语Dolor, 指“伤心, 痛苦”, Haze则指Hare, 暗指她是亨伯特所追逐的猎物。在小说中, 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称呼很多, 都带有隐含意义, 亨伯特时不时称洛丽塔为“宁芙” (nymphet) , 即“小精灵”, 暗示洛丽塔是亨伯特幻想的产物;有时称之为“卡门”, 则暗示洛丽塔的可望不可及。
  
  小说男主人公的名字亨伯特·亨伯特, 也是语义双关。纳博科夫在一次访谈中就阐述过这个名字的意义, 他认为, 这双重的轰隆声非常令人反感, 极具暗示性, 暗指该人物性格和行为的双重性:既是美的追求者, 也是美的破坏者;表面上是一个儒雅的学者, 实际上是一个内心对十几岁少女怀着不良欲望的邪恶者。同时亨伯特 (Humbert) 与hunter一词的发音很像, 暗示他是洛丽塔的“猎人”, 暗示着亨伯特在“着魔的猎人”旅馆占有了洛丽塔。
  
  同时, 小说的另一个人物奎尔蒂 (Quilty) 的名字也是语义双关, 让读者很容易与guilty (罪恶) 联想在一起, 暗指奎尔蒂是有罪的。
  
  任何事物只有让人们对它的认识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陌生---熟悉---再陌生, 才能保持永久的生命力, 艺术更为如此。《洛丽塔》从一开始遭到封禁, 再到纳入世界文学经典之列, 成为一部畅销全球的奇书, 与纳博科夫突破传统的写作模式密切相关。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 《洛丽塔》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 让读者对自己已有的观念产生怀疑, 从而达到延长读者审美过程的目的, 令读者重新回味、思索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谈谈一本叫《洛丽塔》的书[M].周丽华,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1.
  [3]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M].于晓丹,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
  [4]张秀芬。从后现代语境看《洛丽塔》的“不确定性”特征[D].南昌:南昌大学, 2007.
  [5]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固执己见--纳博科夫访谈录[M].潘小松, 译。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8.
  [6]汪小玲。论《洛丽塔》的叙事策略与隐含作者的建构[J].外国语, 2007 (4) :72-76.
  [7]NABOKOV V.Strong Opinions[M].New York:Vintage Press, 1990.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
好优论文定制中心主要为您提供代做毕业设计及各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辅导服务。 网站地图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以及一些期刊杂志,所有论文仅免费供网友间相互学习交流之用,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定制中心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