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论文定制热线

热门毕设:土木工程工程造价桥梁工程计算机javaasp机械机械手夹具单片机工厂供电采矿工程
您当前的位置:论文定制 > 毕业设计论文 >
快速导航
毕业论文定制
关于我们
我们是一家专业提供高质量代做毕业设计的网站。2002年成立至今为众多客户提供大量毕业设计、论文定制等服务,赢得众多客户好评,因为专注,所以专业。写作老师大部分由全国211/958等高校的博士及硕士生设计,执笔,目前已为5000余位客户解决了论文写作的难题。 秉承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创造价值的理念,我站拥有无缝对接的售后服务体系,代做毕业设计完成后有专业的老师进行一对一修改与完善,对有答辩需求的同学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为你顺利毕业保驾护航
代做毕业设计
常见问题

传统川剧中巫傩文化因子初探---以意象化的绝活特技为例

添加时间:2017/06/23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我国古典戏曲艺术源于人类原始宗教祭祀仪式,历经千年的传承、发展和创新,融合了舞蹈、音乐、杂技和文学等诸多文化艺术形式,形成了一套独具魅力的舞台表演体系。
以下为本篇论文正文:
  摘要:在传统川剧表演中,绝活特技往往展现出一种神秘的巫傩之风。尽管绝活特技是川剧表演的辅助部分,但其丰富了川剧的表演形式,使川剧在我国诸多传统剧种中独具特色,而这种特色正是源于我国古老的巫傩文化。
  
  关键词:传统川剧;巫傩文化;绝活特技;意象化
  
  我国古典戏曲艺术源于人类原始宗教祭祀仪式,历经千年的传承、发展和创新,融合了舞蹈、音乐、杂技和文学等诸多文化艺术形式,形成了一套独具魅力的舞台表演体系。戏曲舞台上的剧情渲染和爱恨情仇的表现往往通过剧中角色意象化的表演来展现。依靠表演意象的营造来突破舞台表演的局限性,不仅显得生动写意,而且也深化了古典戏曲艺术的表演意境。
  
  川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约形成于清乾隆时期,是由外省传入的昆腔、高腔(弋阳腔)、胡琴腔、弹戏和川渝地区原有的地方灯戏组合而成的戏曲艺术,清末称为“川戏”,后称“川剧”,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中极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川剧融合了歌舞、文学、杂技等多种文艺形式,传统川剧表演风趣幽默,情节细腻,雅俗兼备,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主要特色有高腔音乐和绝活特技。绝活特技是指在戏剧表演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而使用的特殊意象化表演技巧,其根本目的在于丰富人物形象,揭示角色内心活动。意象化的绝活特技表演重在追求神似,以收到强烈的艺术表演实效,有代表性的意象化表演特技如“变脸”“吐火”“耍獠牙”“藏刀”等[1].川剧现代题材剧目创作出现以后,传统川剧中的这些绝活特技却难以融入现代题材的川剧表演,变脸、吐火等绝活特技逐渐退出戏剧表演舞台。在现代舞台表演中,这些绝活特技渐渐脱离戏剧情节,技巧性被过度夸大,时常被当作一种杂耍特技来表演,其原有的艺术表现形式正逐渐淡出戏剧舞台。着名川剧作家魏明伦曾抨击说:“变脸已经从川剧艺术为剧情服务的一部分,蜕变成了一种杂耍,一种化装的江湖魔术。”由此可见,绝活特技作为川剧的重要特色,传承至今其舞台表现形式正逐渐游离于戏剧表演之外。传统川剧意象化的绝活特技是与戏剧环境、情节发展、人物内心活动以及性格塑造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川剧表演的一部分,正因如此,绝活特技才成为传统川剧的意象化表演特色。
  
  一、巫傩文化与川剧
  
  巫傩文化产生于人类早期文明时期,以巫祭傩仪为其主要内容,这种以驱鬼逐疫、了愿纳吉、祈求平安为目的的原始文化活动,是人类的原生文化。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2],也就是远古时代的女巫,巫即舞者,可见巫与舞同源;傩,《论语·乡党》有“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3]的记载,是指远古时期人类请神驱邪、祈福祭祀等神秘活动。中国古老的巫祭傩仪带有原始乐教的基因,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演变为兼具娱乐性的傩舞、傩戏、傩技等表演形式。这种戴着面具的傩戏、傩舞对我国民间舞蹈、戏剧包括传统川剧的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如学者所论,“自唐以降,巫傩舞蹈驱逐瘟疫的本义逐渐丧失,而演变成为人们娱乐的一种民间艺术活动,至明清时期,独立舞蹈艺术已趋于衰败,‘舞’演变为‘戏’了。巫傩舞蹈艺术形态实已产生了质的变化,在沿袭唐宋时期本土化、民俗化的基础上,巫傩舞蹈更加朝着民族化、民间化、艺术化、戏剧化等方向发展”[4].
  
  今之黔东北、湘西、巴渝一带土家族聚居区都是古老巫傩文化的盛行地。究其渊源,按《太平寰宇记》记载的“黔州风俗,杂居溪侗,多是蛮僚”[5],巴人古称“蛮”,历史上因战乱四处逃散,进入今湘西、黔东北一带,与当地土着融合成今天的土家族。巴蜀风俗“俱事鬼神”,这种信仰传统逐渐成为土家族的巫傩文化基础。巴蜀地区深厚的巫傩文化渊源对该地区戏曲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川剧中诸多绝活特技大都源于傩戏、傩技(上刀梯、吐火等)。在传统川剧尤其是川剧神鬼戏中带有巫傩之风的意象化绝活特技极具神秘感,一直以来都是川剧的一大特色。传统川剧中的神鬼戏就是巫傩文化中的神鬼意象与地方戏曲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在戏中神鬼形象被高度人格化,演员往往借助高超的绝活特技来演绎剧中的神鬼形象,以超脱现实的意象化表演来展现一种怪诞、神秘、虚幻的艺术美,带给观者一种亦真亦幻的观感。
  
  二、传统川剧中意象化绝活特技的巫傩之风
  
  (一)变脸
  
  戏曲脸谱、面具的产生有悠久的历史。中国戏曲理论家翁偶虹曾撰文说:“中国戏曲脸谱,胚胎于上古的图腾,滥觞于春秋的傩祭,孽乳为汉、唐的代面,发展为宋、元的涂面,形成为明、清的脸谱。在戏曲形成之后,脸谱与面具仍然交替使用。最明显的贵州的‘地戏',江西、安徽的’傩戏‘,西藏的’藏戏‘,无论生旦净丑,都戴面具,每剧多至百余,少者亦须数十。’南昆‘里的神仙鬼怪,一般均戴面具,并不勾画脸谱。京剧大量发展脸谱,可是加官、财神、魁星、土地、雷公,仍戴面具。从脸谱、面具的混合使用与脸谱谱式的由简至繁,可以看出中国戏曲累递发展的轨迹。”[6]
  
  脸谱是将图形直接画在脸上,而面具是把图形画或铸在别的载体上然后再戴在脸上,二者都源于古老的巫祭傩仪。在我国古代,祭祀活动中有巫舞和傩舞,舞者常戴面具。《后汉书·臧洪传》记载:“坐列巫史,禜祷群神。”[7]古代举行祭祀仪式时,负责祭祀的巫觋们要戴上面具。举世闻名的三星堆出土文物中就有几十个青铜面具,据考证是古蜀国祭祀时所用面具。又如“百欣”,这是自先秦时期就有的一种迎神以驱逐疫鬼的风俗礼仪。傩礼一年数次,大傩在腊日前举行。宋代梅尧臣《送正仲都官知睦州》中“我惭贱丈夫,岂异带面傩”,说明古人在举行傩礼时是需要戴面具的。清代昭梿《啸亭续录》记载:“又于庭外丹陛间,作虎豹异兽形,扮八大人骑禺马作逐射状,颇沿古人傩礼之意,谓之《庆隆舞》。”[8]可见,傩舞在清代仍然盛行并保留了先古形式。
  
  川剧意象化的绝活特技---变脸,将剧中虚幻的人物形象以一种可见可感的方式表现出来,经过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固定而规范的角色符号,展现出传统川剧的独特魅力(图1)。变脸主要分为抹脸、吹脸、扯脸三种形式。抹脸、吹脸主要以快速隐蔽涂抹脸谱的形式表现,通过脸谱的变换来展现戏剧角色的内心活动,如《断桥》戏中,青儿在“三追三赶”情节中,运用抹脸特技使脸色由白变红,由红变绿,由绿变黑,以表现青儿见到许仙怒火中烧的心态。扯脸是以频繁变换面具的形式来表现,演员的技艺高超而娴熟,带给观众极强的神秘感。可以说,传统川剧中的变脸特技作为一种意象化的舞台表演,正是源于我国古老的巫傩文化。
  
  变脸
  
  (二)吐火
  
  吐火是传统川剧意象化的绝活特技之一,表演者口含松香粉末或煤油等易燃物质,在相应的表演情节中,将易燃物质从口中喷出,依靠外在火源(油灯或火把)点燃,形成长达一两米的火焰(图2)。在传统川剧中,根据剧情需要,吐火往往与变脸配合使用,以表现角色内心和剧情的急剧变化,令观众叹为观止,成为传统川剧具有代表性的艺术表现手法。如折子戏《放裴》,戏中李蕙娘为了保护裴生,与廖尽忠斗法,演员运用了吐火特技来表现李蕙娘(鬼神)高超的法力[1].传统川剧的吐火特技也源于我国古老的巫傩文化,在今天的湘西、川渝地区,吐火作为三四十种傩技之一,一些巫师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还经常表演,其表演手法与川剧中的吐火大同小异。至今,吐火作为古老的傩技,除传统川剧外,还被保留在川渝地区的一部分地方戏剧中,如四川的旺苍端公戏也常有吐火特技表演。可见,正如宋代大觉神韵禅师释道隆诗作中所描述的“戏出一棚川杂剧,神头鬼面几多般。夜深灯火阑珊甚,应是无人笑倚栏”,我国古老的巫傩文化对川渝一带地方戏剧的影响很深。
  
  吐火
  
  (三)耍獠牙
  
  耍獠牙也是传统川剧意象化的绝活特技(图3)。有些专家认为,耍獠牙是从其他剧种中吸收过来的特技,但在现代川剧舞台上已经十分罕见。笔者认为,耍獠牙应该是从戏剧脸谱发展而来的。明清时期戏剧艺人为了塑造神话剧里面的鬼怪角色形象,将獠牙如同脸谱一样画在脸上,但这种做法表现力十分有限。后来有些艺人为了加强獠牙的意象感,用纸剪出獠牙并贴在脸上,但效果仍旧不好,不够灵活生动。再后来有艺人制作了木制獠牙,将其放在嘴里,利用舌尖和嘴唇来操纵,獠牙虽然显得真实可感,但木制獠牙比较笨拙,影响演员的唱、白。相传,清末一位关中艺人发现猪牙形象逼真,经过打磨处理后,放在嘴里操纵自如,经过练习后,唱、白都不受影响。经过艺人们不断探索和总结,耍獠牙逐渐规范化,随着剧中角色喜、怒、哀、乐的变化,獠牙的位置、耍法都有了固定的模式[9].
  
  耍獠牙
  
  川剧《白蛇传》中,青儿原是男儿身,被白娘子收服后才化为婢女,但他在狂怒时会现出原形。20世纪30年代,悦来茶园上演《断桥》,由川剧名角谢国桢扮演青儿,当青儿与负义的许仙狭路相逢时,他愤怒至极,顿时露出青面獠牙的鬼怪形象,谢国桢在演出中就运用了耍獠牙和抹脸特技,其表演异常精彩[10].戏剧中鬼怪角色的青面獠牙形象,大都脱胎于古老的巫傩面具。巫傩面具是我国戏剧造型艺术的原型,其色彩以及图案符号都有固定的象征性并为民间戏剧所吸收。现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傩戏表演中,仍然能经常见到戴着青面獠牙面具的表演者。
  
  三、川剧绝活特技的本土文化背景
  
  川剧是我国西南地区影响最大的剧种,虽然吸收了众多其他地方戏剧的声腔和表演技法,但仍植根于本土文化,并在历史发展沿革中,逐渐产生了许多独有的意象化绝活特技。这些绝活特技集杂技、魔术、传统表演程式于一体,《成都戏曲志·川剧志》记载的绝活特技有变脸、踢慧眼、镖椅子、钻火圈、魔烛、藏刀、顶灯、打叉、烟火、带彩、耍獠牙、上吊、吐火等[11].传统川剧中之所以会有这些风格独特的绝活特技,是因为川渝地区从古至今都是巫傩之风的盛行地,川剧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巫傩文化尤其是受傩戏、傩技的影响很深。现在川渝地区流行的一些地方戏剧中仍然可以看到傩戏的影子,如上文提到的旺苍端公戏。值得一提的是,近代在川渝地区川剧班社谋生并不容易,为了争夺观众,川剧班社竞争激烈,各个班社往往都有自己的顶梁名角,许多名角为了提高自身表演技艺以便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和烘托情节,对流行于川渝地区的一些古老傩技和一些地方戏剧中的特技积极加以吸收和改进,川剧中的诸多绝活特技从而逐渐形成。在传统川剧表演中,意象化的绝活特技往往展现出一种神秘的巫傩之风,如上文提到的变脸、吐火、耍獠牙等。从表象看,川剧的绝活特技与巫傩之术都具有极强的表演性和神秘性,给人一种超能力的感觉,巫傩之术体现出了巫师的神通,而川剧特技则体现出了演员的绝艺;从内涵看,虽然绝活特技是传统川剧表演的辅助手段,但其意象化的表演形式却深化了川剧的表演意境,使川剧在我国诸多传统剧种中独具特色,而这种特色正是源于我国古老的巫傩文化。
  
  参考文献:
  
  [1]贾丽媛,张旭。川剧的艺术特色[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8(4):81-82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00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105
  [4]谭建斌。民间遗存巫傩舞蹈艺术形态的历史演变[J].怀化学院学报,2013(10):1-3
  [5]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2395
  [6]翁偶虹。脸谱艺术[M]//翁偶虹。翁偶虹戏曲论文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512
  [7]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1886
  [8]昭梿。啸亭续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0:392
  [9]马登云。耍獠牙的由来和技巧[J].当代戏剧,1992(5):51
  [10]蒋维明。川剧“变脸”的历史真相[J].成都大学学报,2009(3):59-61
  [11]川剧网。川剧特技浅论---戏曲导演如何运用特技[EB/OL].(2011-10-11)[2017-02-16].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
好优论文定制中心主要为您提供代做毕业设计及各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辅导服务。 网站地图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以及一些期刊杂志,所有论文仅免费供网友间相互学习交流之用,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定制中心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