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0章

    她这话刚说完,宋姨娘在旁听着却捂住胸口。突然哇的一声就开始吐。

    一旁的半莲连忙把痰盂拿过来,宋姨娘脸色苍白得可怕,眼眶深深陷下去,一点都不像个怀孕的人。她呕得好像要把心肺都吐出来,看得宋夫人都急了。忙上前帮她拍背。

    顾锦朝看着宋姨娘的样子,怔了一下……差不多是时候了,她在心里叹了声。

    好不容易止了呕吐,宋夫人才冷冷地瞪着顾锦朝道:“大小姐,别真以为自己手里握着管事的权力就不得了了,我告诉你。就算你母亲真的被妙华害死,我想让妙华扶正。那也是做得到的!你不过是个丫头片子,逞威风可以,玩手段你可是远远不如的!……姨娘身体不适,你先走吧。给我记住,临烟榭的事你不准插手,不然可别怪我不留情面!”

    徐妈妈看不过去正要说话。锦朝拉住徐妈妈的手,朝宋夫人笑笑:“我记得宋夫人的话,您可也要记得。”

    她带着丫头走出临烟榭。

    望了一眼已经深黑的夜空,锦朝问徐妈妈:“父亲在鞠柳阁吗?”

    徐妈妈点点头,锦朝看了就笑笑:“那就好。我先去找父亲说话,您去找了杜姨娘过来。”

    徐妈妈心中一震,低声道:“您是要……”

    “宋姨娘那样子差不多了……既然宋夫人也在,咱们总要给宋夫人看看。”锦朝淡淡地道。

    锦朝到的时候,顾德昭正由水莹服侍着吃完了晚饭,正打算去书房看书。

    他听说顾锦朝来了,十分高兴,拉着她要看自己写的一幅字。锦朝称赞了一番,顾德昭听了便高兴得像孩子一样:“……你要是喜欢,我多写几幅裱给你!”

    他难得高兴,锦朝多陪顾德昭说了几句,才提起宋夫人的事:“……听说今儿大兴宋家的夫人来拜见了父亲,又去见了宋姨娘。临烟榭的丫头来跟我说,宋夫人把丫头婆子都训了,还让她们罚跪。我听了去看,宋夫人也说了我几句。女儿觉得这实在不妥,宋夫人毕竟不是顾家人……不知道父亲怎么想?”

    顾德昭听到锦朝说宋夫人的事,一时也怔住了,过了会儿才道:“毕竟是宋家的夫人,又是宗妇。我怎么好说呢,她住几天就走,这几天你别管临烟榭的事就好……”

    锦朝虽然料到父亲会这么说,听了也忍不住生气。让她不要管?那宋夫人要是想把临烟榭的丫头婆子都换成她的,自己是不是也要眼睁睁看着?说到底父亲的心肠还是太软,总是一再的放纵宋姨娘。

    她低低地道:“父亲这么说,置我母亲于何地呢?母亲惨死,宋姨娘却活得好好的……父亲如今让宋夫人给姨娘撑腰,是不是以后还想把姨娘扶正,全然忘了母亲的死了?”

    顾德昭听了忙辩解:“我怎么会想把她扶正呢!……不过今儿宋夫人也和我说过,宋姨娘确实有错,她害过纪氏,但纪氏毕竟不是因为她死的……况且她现在怀着顾家的孩子,又怀得辛苦。我就算不想见她,不扶正她……别的也不能亏待她,至少要等她把这孩子生下来。”

    “朝姐儿,你也不要想太多了。宋姨娘如今诚心悔过,以后就算留在顾家,那也是吃斋念佛的。我断不会让她做主母,孩子也不会让她养着……”

    顾德昭还没说完,顾锦朝心里已经冰冷了。

    她冷冷地看着顾德昭,问他:“您说,母亲不是被宋姨娘害死的?”

    顾德昭觉得顾锦朝这话不对,他有些无奈,“朝姐儿,她害纪氏,我心里也恨极了她。但纪氏的死,我却不能全怪她,要怪就怪我自己,明明知道你母亲身体不好,还和她说那些重话……其实,父亲也是想了很多的,宋姨娘不过是找了玉屏过来,父亲才是真的害了你母亲的人……”

    锦朝笑着摇头:“父亲,您可把宋姨娘想得太简单了。”

    他竟然觉得母亲的死和宋姨娘干系不大?真不知道宋夫人究竟和他说了什么!

    她心里又气又怒,却反而平静了,屈身对顾德昭道,“父亲,我来还有一件事想告诉您,正和母亲的死有关……”

    ☆、第九十五章:小产

    顾德昭有些疑惑,纪氏的死……难道还有内幕不成。

    锦朝叹了口气道:“我原先也是不知道这事的,还是昨日杜姨娘来找我亲口说的。姨娘这些年过得也是辛苦,心里悔恨内疚了这么多年。父亲听了杜姨娘的话,可不要一昧的怪她……”

    杜姨娘究竟做了什么事,朝姐儿要先求了他的宽恕才肯说?

    顾德昭颔首说:“究竟是什么事,你先说吧。既然是多年前的往事了,也是可以宽恕的。”

    顾锦朝微微一笑,“这样便好,杜姨娘就在外面,她亲自和您说最好。”

    她走出书房,看到杜姨娘站在廊柱旁边,手指绞在一起,低垂着头看漏在地上的烛光。

    看到顾锦朝出来,她茫然地抬起头。过了半晌才笑笑:“大小姐,我是不是该进去了……”

    锦朝无声地点点头,杜姨娘深吸了一口气,跨入了书房之中。

    顾锦朝让青蒲把书房的门合上,一旁的小丫头又端了杌子过来。她就坐在庑廊里看着夜空。书房里很静,听不到什么声音,似乎一切都很平和。

    ……过了好久,顾德昭才听到自己艰涩地问:“……云湘是你害死的?”

    杜静秋直直地跪在地上,神色十分平静。她把什么都说出来了,反而心中轻松了。她看着顾德昭放在笔山上的毛笔,一字一句地说:“是的,老爷要是恨我,现在赐了我死,我也是没有怨言的。”

    顾德昭冷冷地道:“朝姐儿先为你求了情,我会让你死吗?”他气得倒抽了一口气,“你害了云湘,你害了她,眼睁睁看着她流产而死,看到丫头被打死……纪氏被冤枉。你也一言不发,湘君待你这样好……”

    他的声音有些颤抖:“不仅是你做了错事,你知道你的隐瞒让我做了多少错事吗?几个人因你无辜死了,是我逼她们死的。但要不是你……她们会死吗?”

    他恨杜姨娘,不仅是因为她害了云湘,还是因为杜姨娘让他背负了这么多年的错!因为云姨娘的死,他间接的害死了纪氏。如果杜姨娘当时能说出来,纪氏也不至于会那样死了……

    杜静秋凄婉一笑:“老爷真的以为妾身是如此忘恩负义之人?您不知道,宋姨娘在诬陷夫人之前来找过我,她知道是我害死了云姨娘,让我不准说出来……不然她就要坏了漪姐儿的婚事!老爷,我又怎么敢和宋姨娘抗衡呢!”

    顾德昭不可置信地看着杜静秋:“……你是说……宋姨娘知道是你害了云湘,还找了玉屏来诬陷湘杜静秋点了点头道:“老爷。您可不知道,宋姨娘以嫡女之尊入了咱们府当姨娘,心里哪里安稳得住呢。她是要想尽办法成为主母的,一桩桩一件件的,老爷仔细想想。宋姨娘是不是死不足惜!”

    她说到最后一句话,声音突然低下去,却仿佛咬着牙,是从牙缝里钻出来的。

    顾德昭怔了很久。

    宋夫人今儿来和他说,宋姨娘固然有错,但要是全部怪了她,岂不是太不近情理。顾德昭自知理亏。纪氏的死,多半还是他的错。但是如今一看,还真如澜姐儿所说。宋姨娘就是个蛇蝎心肠的人!为了正室之位什么都做得出来,她还叫了宋夫人过来游说他,想让他把错全认了下来?当他是傻子不成?

    顾德昭又气又怒,深深地吸了口气。看也不看杜姨娘,打开书房门大声喊李管事过来。

    顾锦朝站起身,看到李管事从庑廊另一头小跑着过来。顾德昭脸阴沉如冰,对李管事道:“你现在就带了小厮去临烟榭,请宋夫人离开!她要是不走。你就扔她出去!还有,和宋姨娘说一声,让她好好养着胎,她的账,等孩子生下来再慢慢算!”

    李管事大惊,老爷怎么会突然发这么大的火?

    但他也什么都没问,忙行了礼,按照顾德昭的吩咐带小厮去临烟榭。

    顾德昭对锦朝道:“带杜姨娘回去吧,让她日后也吃斋念佛,不用再来见我了。”

    他顿了一下,似乎还想说什么。却只是转身沉默地往正堂去了。

    顾锦朝看到杜姨娘走出来,她倒是握住顾锦朝的手,叹了口气:“倒是从没有这样轻松过……妾身已经把该说的说了,宋姨娘应该不会好过了,大小姐去看个热闹吧。”

    锦朝淡淡道:“……不急。”等到有动静了,她再去看也不迟。

    宋姨娘夜里正睡得迷迷糊糊,却觉得肚子有些隐隐作疼。她按在腹侧轻揉着,突然听到夜里有人说话搬东西的声音。她皱了皱眉,谁会在临烟榭里吵闹?

    她想撑着身子坐起来,却觉得双手无力。眼睁睁地看着门扇,虚开一条缝,似乎有个白色的东西突然过去了。

    那是什么东西……宋姨娘躺回床上,又觉得自己有些口渴。

    青釉菱花纹的瓷杯就放在桌上倒扣着,但是她够不到。

    宋妙华嘶哑地喊着:“来人……快来人……”

    声音不大,她一点力气都使不出来。

    她伸着手想够到杯子,不想一下子就滑下床了。这动静终于惊动了外面看热闹的草莺,她和半莲一溜烟跑进房里来,看到姨娘半个身子拖在地上,忙去扶她起来。

    宋姨娘舔舔嘴唇,轻声说:“渴……半莲倒水……”

    半莲去倒水,草莺就扶着宋姨娘坐着。

    宋妙华听到外面的动静越来越大了,忍不住问:“这是在干什么……大晚上的……也不安生……”

    草莺笑道:“唉,姨娘还不知道呢!老爷吩咐李管事连夜赶宋夫人出去,还说她要是不走,就直接扔出去!夫人这是急了,和小厮吵起来了!”

    宋妙华吃力地抬头往外看,十分地惊讶,顾德昭怎么会赶宋夫人离开呢!她喘了口气,又问:“你说清楚……究竟怎么了?”

    草莺似乎这才想起来:“哦,对了!老爷还让李管事给您带话呢!说要您好好养胎。您的账啊,要以后再算呢。”

    宋姨娘喃喃道:“我的账?我的什么账……”

    草莺继续笑着说:“大小姐带着杜姨娘连夜去见了老爷,杜姨娘和老爷说是她害死了云姨娘。您是知道这事的,却还是诬陷了夫人。老爷听了真是大发雷霆。李管事都被吓到了。”

    宋妙华听完,不可置信地瞪大眼睛,一把揪住草莺的手:“不可能……你说谎!”

    顾……顾锦朝怎么会知道这事的!

    草莺又道,“姨娘,您听听外面的动静,奴婢可没说谎呢……”

    宋姨娘脸色惨白。

    不,顾锦朝怎么会知道,而且还说服了杜姨娘向老爷坦白!那她不是全完了……宋夫人被赶走,这事也被揭穿!她以后要怎么办,澜姐儿要怎么办……这谋害正室的罪名。她肯定是跑不了了!

    顾德昭会不会等自己生下孩子,就送了白绫要她勒死自己?

    杜姨娘不可能自己去说。是不是……是不是纪氏!宋妙华瞪大眼,她想到刚才飘过去的一道白影……纪氏在暗中帮着顾锦朝,她的鬼魂回来报仇了!

    宋妙华越想越觉得混乱,她神色变幻不定。额头布满虚汗,看得两个丫头都吓住了。

    半莲小心地摇了摇宋妙华的肩,小声道:“姨娘,您怎么了?”

    宋妙华眼珠子乱转,却突然盯住了房中的某一点,吓得大叫起来。“啊!半莲,是纪氏回来找我报仇的!是纪氏找我报仇的!这些都是她做的……她来索命。你看到没有,她在那儿!”

    宋妙华指着屋中一个没放东西的角落,又惊又怕,吓得都哭出来了:“半莲,快把纪氏的鬼魂赶走,她是要来要我的命的……”

    半莲不知道宋妙华怎么突然就疯起来。那里什么都没有。哪里来的纪氏的魂魄!宋姨娘这是幻觉了。

    她安慰宋妙华:“您看错了,夫人早就死了,那里什么都没有啊……”

    宋妙华又神经质地抱紧肚子,痛哭起来:“纪晗,不要动我的孩子!你走开……啊!我的孩子!”

    她突然按着肚子。大声地哭嚎起来:“我的肚子好疼!夫人,我错了,我不该害你的……不要动我的孩子……”

    宋妙华疼得在床上打滚,半莲看着吓得不得了:“姨娘……姨娘这是要疯了!”

    草莺看到宋妙华滚过的床单,浸出一团明显的血迹,吓得紧紧拉住半莲说:“……你看姨娘身下的血!快……快去通知李管事,他就在外面!快去,晚了姨娘这孩子可就保不住了……”

    半莲慌忙奔出了内室,草莺见半莲离开,却迅速从袖中解下一个小囊。倒出一粒黑色的小药丸,掰着宋姨娘的嘴巴塞了进去。宋姨娘疼得冷汗直冒,以为是纪氏抓住自己了,啊啊地说不出话啊。

    一团水冲进了,那东西她吃进了肚子里。过了一会儿,宋姨娘腹中剧痛无比,如冷匕首在里面转着圈刮肉一样疼!宋妙华什么都察觉不到了,嘴里不停地呜咽着:“夫人,都是妾身的错……饶了妾身的孩子……”

    半莲就在厢房外找到李管事,赶紧跟他说了宋姨娘的事。

    李管事费了半天的劲才把宋夫人请出去,他总不能真的如老爷所说扔宋夫人出去。

    听到说宋姨娘孩子可能不保,他擦了擦额头的汗,忙让护院套了马赶紧去青莲巷请柳大夫过来。又让人去通传了顾德昭和顾锦朝,顾锦朝让徐妈妈赶紧带两个经验丰富的婆子过去,自己换了件素缎褙子,也随着去了临烟榭。

    顾澜却一路小跑着到了临烟榭,徐妈妈带着两个婆子,一左一右按住宋姨娘,徐妈妈正在喂姨娘喝安胎的汤药。

    顾澜看到宋姨娘身下的四喜如意纹的檀色床铺,已经染出一大滩的血,脑子里瞬间就蒙了。

    ☆、第九十六章:疯癫

    看到宋姨娘身下的鲜血,其中一个婆子到抽了口气道:“怕就算是大夫来了,孩子也保不住了……”

    顾澜上前厉声道:“谁说的!你们在喂姨娘喝什么东西!给我放开姨娘的手!”

    徐妈妈解释道:“二小姐不知道,姨娘有些神志不清,放开手恐怕更是不好。”

    顾澜却不管,两下拨开婆子的手。宋姨娘却立刻缩成一团,抱着肚子,疼得满床乱滚,嘴里还惊恐地念叨着“夫人”“孩子”一类的话。她头发凌乱,脸色十分苍白,一点都看不出当初那个宋姨娘的样子了!

    顾澜看道,心疼得眼眶一红,轻轻唤她:“姨娘,姨娘,你怎么了……”

    顾锦朝来了临烟榭,便吩咐了跪在地上的小丫头去烧水,让婆子去内室看看是否需要帮忙,总不能就跪在那里什么都不做。又派人去和郭姨娘、杜姨娘说了一声,也不用她们过来,人多反而不好。

    她踏进内室就听到宋姨娘的痛叫声,十分凄惨。问了旁站着的婆子一句:“……姨娘和孩子怎么样了?”

    顾澜听到顾锦朝的声音,却突然一咬牙,冷冷地看向她:“……你做的是不是,姨娘的身体一向好,怎么会小产呢!肯定你在姨娘的汤药里动手脚了!还是你在她的香炉里加东西了!”

    顾锦朝镇定自若,顾澜不可能发现她动过手脚,不过是她悲愤极了,怀疑到她头上了而已。

    顾锦朝望着顾澜说:“我知道你心急,不和你计较这些,先等着柳大夫过来看了再说吧。”

    顾澜想着宋姨娘那个可怜的样子,心疼得眼泪直流,握紧的手指尖都颤抖起来。

    “顾锦朝!一定是你做的,姨娘近日就身体不好……你又让父亲赶了宋夫人走,存心让姨娘小产的!”顾澜恨恨地看着顾锦朝。咬着牙道,“姨娘的孩子要是有闪失,我不会放过你的……”

    顾德昭听说宋姨娘小产,忙穿了衣带着丫头赶过来。跨入门内的时候。正听到顾澜说这句话,冷冷地皱了皱眉道:“顾澜,你在说什么呢?”

    他是男子,不能入内室沾了血污,因而站在西次间,让她们过来说话。

    他先问顾锦朝:“……孩子如何了?”

    锦朝答道:“已经去请大夫了,徐妈妈在里面看着,婆子说极可能保不住了。”

    顾德昭点点头,他也没想到宋姨娘的孩子会出事,她不是一向身体好吗。怎么会小产的。又想起刚才顾澜的话,便问她,“你刚才说你长姐什么了?”

    顾澜委屈得眼泪直掉,梨花带雨。“父亲……姨娘不可能轻易小产的。这临烟榭的事一向是长姐管着,她是不满姨娘许久了。才想着要害姨娘和姨娘的孩子啊!您可要信我,姨娘就是怀了孕之后身体变差的……”

    顾德昭没有说话。

    顾锦朝却屈身行了礼,道:“父亲明鉴,姨娘怀孕之后就说过自己身体不适,腹痛诡异。几个大夫来看都不好,这不是病根是什么。我要是真想害姨娘,何必费力请了萧先生过来……姨娘也是。萧先生开的药不吃,全给倒掉了,她这样不爱惜自己的身体,难得怪得了我吗?澜姐儿你也要讲道理!”

    宋姨娘没喝萧先生的药?顾德昭听锦朝这样说,便问道,“……姨娘怎么倒药了?”

    锦朝向草莺看了一眼。她立刻一溜烟跑出去,把藏在黄淮丛中的鱼缸搬出来。

    “……这东西藏在内室外,姨娘每次都把药倒了。她自己不喝药延误了病情,实在是怪不得别人。”

    顾德昭看了一眼,里面确实有已经干涸的药渍。

    他心里也觉得朝姐儿不会害宋姨娘呢。她想害她,何必请了萧先生过来!

    澜姐儿有点过分了,就算真是因为心急了,也不该这样诬陷她长姐的一番好心!他便说了顾澜一句:“都看清楚了,你可不要诬陷了你长姐!”

    顾澜被顾锦朝堵得说不出话来!偏偏她不敢说宋姨娘是装病的,她这样说谁会信呢?就算信了,宋姨娘又要落下个狠毒的名声。竟然伤自己肚里的孩子来装病……

    顾锦朝叹了口气道:“……澜姐儿也是心里太着急了,我看如今说这些也没用,还不如关心着姨娘的肚里的孩子更好。”

    里头宋姨娘的叫声却越来越凄厉,徐妈妈满头大汗地走出来,向顾德昭行了礼道:“回禀老爷,大夫请来也没用了,姨娘的孩子……保不住了!”

    宋姨娘最后凄厉地叫的一声,声音反而断了,一切都平静下来。

    顾德昭闭上眼,叹了口气。他子嗣单薄,本是盼望孩子,可惜这个孩子偏偏来得不是,是在纪氏死之后发现有孕的,即为冲撞。又这样突然的没了,他也说不明白自己究竟是什么感觉。

    顾澜后退了好几步,瘫软地靠在高几上,掩面痛哭起来。

    顾锦朝也只能往内室走去,里面总要有人看着。

    宋妙华已经昏死过去了,由婆子抬着起来。一旁的几个丫头忙把染血的床褥揭起来,换上干净的床褥。

    徐妈妈走过来跟锦朝说:“大小姐,婆子检查过了,应该是干净了……”

    锦朝却看着宋姨娘,她昏睡在床上,半莲拧了帕子帮她擦脸。宋姨娘瘦了许多,两个月的时光,她比原来的几年还老得多,眼角都有纹路了。

    徐妈妈继续道:“……姨娘昏过去之前,似乎有些发疯了,总说她见到了夫人的鬼魂,说夫人的鬼魂回来索她孩子的命了,要求夫人放过她……”

    锦朝叹了一声:“我还以为她一辈子都不会心虚呢,原来也是怕报应的……”

    可惜她再心虚也没用了,她的孩子是不会回来了。

    她又对收拾东西的婆子说,“这床上的迎枕和被褥,都拿出去烧了,见了血总是不吉利的。”

    婆子有些疑惑,这迎枕也没见血啊。不过既然是大小姐吩咐的,她也只能忙应诺,捡起床上宝蓝色攒金丝纹的迎枕,和被褥一起拿出去烧了。

    顾德昭和顾澜在西次间等着,李管事也终于带着柳大夫过来了。

    柳大夫不好进刚见了血的内室,婆子们就把宋姨娘抱出来放到西次间的大炕上,由柳大夫诊脉。

    柳大夫细听之后,和顾德昭说,“……按说怀孕的女子该是滑脉,姨娘不仅不是滑脉,还恰恰相反,按之空虚。老朽上次来给姨娘诊脉的时候,还不觉得她身体如此气虚……不过姨娘那腹痛十分诡异,也许正是如此,才让姨娘小产了……”

    顾德昭听了点点头,宋姨娘原先是有怪病的,偏偏还不好好喝萧先生的药,也难怪会小产。

    柳大夫又开了调养的方子,又说:“姨娘性命是无虞的,但身体虚寒,以后恐怕很难有孕了……好好调养着,也免得落了病根。”

    锦朝谢过柳大夫,送他到庑廊,李管事又送柳大夫出垂花门。

    等她再跨进西次间的时候,宋姨娘已经醒过来了。

    但她拖着羸弱的身子缩在床角,抓着褥子中鎏金银香球不肯松手,戒备地看着站在她面前的顾澜。

    顾澜急得直哭,还要哄宋姨娘撒手:“姨娘,里头还装着香炭呢,小心烫着您。您怎么不认得我了,我是澜姐儿啊……您的澜姐儿啊!”

    宋姨娘还是不说话,却又往里面缩了一些。

    顾德昭看得直皱眉,宋姨娘这个样子……怎么都不像是神志清醒的!他问了徐妈妈一句,徐妈妈才小声道:“姨娘刚才就有些失常,总说见到了夫人的鬼魂……刚才一醒来,又知道自己孩子没了,怕是经了这样一遭……有些失心疯了吧!”

    顾德昭也不说什么,就看着顾澜哄宋姨娘说话。

    宋姨娘却好像突然认识了顾澜,开始细细地哭起来:“是澜姐儿哦!你的弟弟死了……母亲的孩子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

    顾澜来不及高兴,擦了一把眼泪又是哭又是笑的:“胡说,姨娘还有澜姐儿呢!”

    宋姨娘却又不理她了,抱着小小的银香球放在怀里,拍了拍,哄孩子一样:“不哭不哭,猫儿不闹,好好睡觉!”

    顾澜的眼泪又掉下来,她看到蹲坐着的宋姨娘,背上都能看见凸出的脊骨。忍不住想过去拉她的手,宋姨娘惊恐地避开她,抱着银香球缩成一团,“夫人,不要抢我的孩子!我不敢再害你了,我知道我错了……”她呜咽地哭着,像孩子一样只知道认错求饶。

    顾澜愣在原地,过了一会儿徐妈妈才说:“二小姐,您还是不要吓姨娘吧。”她让顾澜先走远一些,宋姨娘终于放松下来,抱着银香球慢慢就不哭了,小声和它说话,又不时的笑一笑。

    顾德昭看着宋姨娘这样的样子,心里都不知道是该恨她还是可怜她了。

    做了这么多坏事,却落到如今的下场。没了孩子,又疯疯癫癫的。他本还狠下心,等宋姨娘生了孩子就送她去尼姑庵,如今她这样子,恐怕是哪里都去不了了。

    ☆、第九十七章:中元

    几个婆子抬宋姨娘回了内室。顾德昭才招了顾澜和锦朝过来,说道:“宋姨娘戕害主母,我本想送她去静妙庵了却残生。青灯古佛的伴着她,也好能赎一点罪孽……”

    顾德昭还没说完,顾澜就泪如雨下:“父亲,姨娘都这样了,去了静妙庵怎么活得下去!”

    顾德昭叹了口气:“澜姐儿,你总要听我说完……看宋姨娘现在这个样子,是去不了静妙庵了。桐若楼后面有一座修在华山松里的听涛阁,地方虽小,但是清净。朝姐儿,你选两三个稳重些的婆子和丫头在听涛阁伺候宋姨娘,等她小月子之后就搬过去吧……这也算是清修了。”

    顾澜仍有不甘,但看顾德昭的样子,她就知道这事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还是先忍了这次,日后在说吧。毕竟父亲正在气头上。顾澜想到这里便不再说话。

    锦朝也想不到宋姨娘会突然疯癫了,她本还想着把宋姨娘送去静妙庵的。她往内室看了一眼,心里却有几分怀疑,也不知道宋妙华是真疯还是装疯……如果是真疯倒没什么,要是装出来的,她也是聪明极了,她做的那些事都被自己揭发出来,要不是装疯卖傻,可没这么好混过去。

    锦朝应了诺,顾德昭才点点头,带着丫头管事回去了。

    锦朝起身走到正堂里,跪在蒲团上喃喃说了几句,给菩萨上了香。

    顾澜跟着她出来,站在她身后冷冷地问:“你是不是在和纪氏说,你帮她报仇了?”

    锦朝摇头,叹了口气说,“我只是给菩萨上一柱香而已。这菩萨请进来,姨娘一天都没有拜过,菩萨知道人诚心不诚心的。”她转过头,发现顾澜看她的眼神是从未有过的怨毒。

    这也是应该的。她知道宋姨娘的孩子是顾锦朝害死的。

    “你害了我尚未出世的弟妹,害我母亲疯了……顾锦朝,你的心肠真是歹毒。”顾澜低声说,“你可不要忘了。你还有把柄在我手里。你和陈玄青那些事,怕是没有人比我更清楚了……”

    锦朝说道:“你只看得到自己受的苦,就看不到宋姨娘是怎么害我母亲的,你是怎么对我和锦荣的!自己陷害别人,那就是理所应当的。别人反击了,你就觉得自己是无辜受害,要跳起来咬人不成?”

    她轻轻一笑:“顾澜,断没有这样的说法。”

    顾澜咬着唇,冷冷地看着顾锦朝,过了好久。才低声问道,“你……究竟动了什么手脚?”

    锦朝不再理会她,转身往门外走去。

    要是让顾澜知道,害她姨娘的药枕是她亲手送来的,刚才当着她的面拿出去销毁了。那也必定很精彩。

    不过还是算了吧。

    次日早上,姨娘小产的消息阖府都知道了。不过也没有人敢去看她,顾德昭让她搬去听涛阁的意思很明确,这是根本不打打算再见她了,谁还会去触霉头。顾漪和顾汐倒来和锦朝说了几句话,宋姨娘这下才是真的不能翻身了,她们倒是为长姐高兴。

    顾锦朝请她们吃过了午饭。徐妈妈带着几个婆子来见她:“……是原先服侍过夫人的,看着宋姨娘最方便。”

    顾锦朝一一看过了,三个婆子都十分的沉稳。她嘱咐这三位婆子看好宋妙华,宋妙华是真疯还是装疯,没人知道,但她要是能这样一直‘装’下去。那对她来说就无所谓了。

    徐妈妈和锦朝说顾澜:“……她向老爷请了命,也在自己院子供了菩萨,如今也不爱出门,整日练字抄经书,或者做女红针黹的。十分安静。”顾澜还是不能去见宋姨娘,她倒索性关起门来休养生息了。

    锦朝点头示意她知道了,一会儿李管事过来找顾锦朝,说顾德昭要和她商量顾锦荣进学的事。

    他如今在服孝,不能去七方胡同读书。

    顾德昭还找了顾锦荣过来,问他的意思,又说:“……不如请了西席过来授课业。你毕竟三年后就要参加乡试了,读书的事也马虎不得。”

    顾锦荣回道:“儿子也知道,只是儿子觉得西席也不好找。学问好的不一定授课就好,授课好的,也多半是国子监的先生或是翰林出生……”也不会过来单独给他授课。

    顾锦朝在旁听了,就和顾德昭说:“……我听说余家的族学很好,上次北直隶的春闱,他们还出了两个举人。何不让荣哥儿去余家的族学。余家也在四里胡同,每日都能往来,也不算是不守制了。”

    顾锦朝记得余家的事,还是因为在几个月后的官场动荡中,他们是难得一个完全保住自己的大家族。倒不如现在把关系混熟点,日后总是有好处的。

    余家老太爷原先是翰林院侍读学士,给太祖皇帝当过老师,因此荫蔽了子孙,老太爷的几个儿子虽说官位不高,但在翰林的名声都不错,家里的规矩更是守得滴水不漏。几个孙辈也都是成器的,没有永阳伯三公子那样名声不好的后辈。

    他们和余家逢年过节也来往些,邻里和睦。只要是顾德昭提出来,余家老太爷也不会说什么,书香世家自然有自己的豁达。

    这样想来,顾锦荣去余家的族学倒是不错。只是怕要他亲自走一趟去。

    顾德昭听了想了许久,第二日提了茶叶和荔枝圆眼果粘去拜访余家老太爷,把顾锦荣读书的事暂定下来,下一月锦荣就可以去余家的族学了。余家太老爷还特地送了顾锦荣几本名帖,要他多看看。

    几日之后徐妈妈来跟锦朝说:“……宋姨娘如今是完全的认不得人,还时常发疯,闹着要孩子。婆子也看不出什么端倪,估计是真的疯了。”

    锦朝听了也去临烟榭看过,小产完半个月,她们给宋姨娘吃的药渐渐停下来,她的脸色才好不容易好点。只是抱着怀里的迎枕不肯撒手,叫她的迎枕做‘秀哥儿’。亲密地和她的秀哥儿说话。

    如果她的疯癫是装出来的,那也实在可怕了。

    服侍的窦婆子说:“姨娘给那小孩取的乳名,就叫秀哥儿……她抱着的那个迎枕,谁都不准碰。如今姨娘还在小月子里,应该好生养着,偏偏奴婢要给她擦身、喂饭,她都不让,谁靠近都要惧怕……”

    宋姨娘还在小月子里,等再过半个月,她就要搬去听涛阁了。

    锦朝淡淡地道:“由她去吧。”她留宋姨娘性命,还派了婆子照料,已经是仁至义尽了。

    顾锦朝回了清桐院,从此就不踏进临烟榭了。

    宋姨娘小产是六月末,又很快到了七月十五,中元节。

    家中有新丧。按理是要上新坟、祭祖的,道观里还要做盛大的祈福道场,超度亡灵。中元节前几日,适安县就开始卖冥器,卖荷叶灯,卖油饼馅饼乳饼丰糕的。如今这些事都是徐妈妈操持,派人早早去买了楮衣冥器,免得准备不及手忙脚乱的。等到中元节前一天,备了酒馔,顾德昭带着锦朝几人,去给纪氏上新坟。

    纪氏葬在顾家墓地中,靠着呈品字的三棵黄杨树。

    顾德昭先上了坟,顾锦朝跪拜了母亲,她又站在黄杨树旁边往西翠山那边看去,绵延起伏的山丘,夏末的时节里十分的繁茂。

    顾澜、顾锦荣等依次跪拜。上完新坟,顾德昭又让锦朝等人先回去。“……我还有事要去平兴一趟,下午就回来,朝姐儿,你先在家里备着祭祖的东西。”

    锦朝应了诺,却觉得父亲有些奇怪。等到了第二天,顾德昭身边的婆子过来回话:“……老爷是去了平兴的延庆道观,道观正在举行道会,老爷听了一场。”顿了顿,这婆子又小声说,“老爷请了清虚道长回来。”

    顾锦朝听了才明白过来,难怪父亲不和她说清楚。这个延庆道观的清虚道长,也就是当年说她对顾德昭的仕途有冲撞的人。后来她回了顾家后,父亲似乎和这个道长的来往就渐渐少了。

    ……也不知道现在为什么又请了这个道长来家里。

    锦朝想了想,让采芙去找碧衣过来。

    碧衣服侍顾德昭的书房和饮食,和锦朝说:“……道长是和老爷讲道的,老爷听了十分受用。晚上又和道长促膝长谈,一直说了许久。奴婢也听不明白,只隐约听到道长讲过一句什么五色五味的……”

    五色五味……锦朝一听就想起来了,这是《道德经》里的一段话。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这段话大抵的意思是说,人不能耽于享乐的。

    顾锦朝细细一想,不由得倒抽了一口气!她怎么没想到这层!

    母亲的死和宋姨娘的事,对父亲的打击实在太大了。如今他倒是哪个姨娘那儿都不去,开始在信仰上找寄托了。要是换了别的道长,锦朝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只要父亲能寻找到寄托,能够让他心里好受些,她又何必插手呢。只是一想到是这个清虚道长,锦朝心里总觉得有些不安。

    这个人,毕竟当年凭一句话,就让自己在纪家呆了九年才回来。

    ☆、第九十八章:陈家

    锦朝想了想,还是换了一件天青色素缎褙子,趁着商量祭祖的事情来找顾德昭。

    顾德昭正在书房里和清虚道长说话,清虚道长听说顾家大小姐来了,自然要回避。锦朝远远站在庑廊下面,看到一个穿着深蓝色道袍,白净高瘦的中年男子从书房出来,留了三须美髯,仙风道骨,手臂上挽着雪白的拂尘。不疾不徐地走出了夹道。

    听闻清虚道长有五十多了,看上去却不到四十的样子。燕京中的便是不喜道学的王公大臣也会和他来往,觉得他驻颜有术。只是如父亲这样隆重的并不多。

    锦朝走进书房和父亲说事情,看到父亲坐在圈椅上,脸上带着一丝淡淡的微笑。

    问完今年祭祖该供几次茶饭的事,锦朝才提起这个清虚道长:“……刚见一个穿道袍的人出去,我倒是没见过此人,是您新招的幕僚吗?”

    大臣家里总会养几个幕僚,帮着出谋划策的。顾德昭是五品的郎中,在燕京这种地方自然不算大官,不过也是养了两个幕僚,平日里能和他说说朝中之事的。

    顾德昭摇摇头,觉得也不好和长女说这件事,但她这样问起了,以后道长总要常在家里往来的。便有些忐忑地说:“是延庆道观的清虚道长,你五岁的时候,他还帮你做过道场祈福。父亲近日读道学典籍不通畅,才请了他来讲道的,会在咱们府上住几个月……”

    顾锦朝听父亲这样说,笑笑之后就不再问了。

    等到了祭祖的时候,锦朝忙活着指挥婆子们把祖先的排位都请出来了,又摆好茶饭。父亲却过来跟她说,“道长说家里几月都不干净,要先做个法事驱邪,免得邪灵惊扰了祖先。”

    顾锦朝有些无奈,她这都忙了几个时辰了。只能把东西给撤了开始在祠堂外摆道场。过了会儿清虚道长过来做法事,她避开远远看着,清虚道长和父亲商量,又把她布置的酒馔撤了。换上一口三足鼎。

    道长做法事的时候,父亲就在一旁看着,顾锦朝觉得乌烟瘴气的,先回了清桐院去。

    顾锦荣还没有去余家的族学,正在清桐院里等她。

    他做了几盏荷花灯,捧在手里给锦朝看:“……咱们去放在湖里,给母亲祈福!”看着锦朝的眼神小心翼翼,又有些期待。

    锦朝就笑了笑,“你这灯薄薄的一层纸,一入水就不能用了。”

    她带着顾锦荣到西次间。让丫头端了竹篾上来,重新做了几个精致又好看的荷花灯,用竹条扎的灯骨,既然是给母亲祈福的,也没有在灯上描红。一朵朵净如白莲。

    锦朝托着灯给顾锦荣看,他挠着头笑起来:“还是长姐做的好看!我本来是不会的,这还是让清修教我做的……”又拿了剪刀,兴致勃勃地要锦朝也教教他。

    锦朝看他半蹲着,摆弄剪刀的样子实在笨拙。却很有兴致地剪出花片,似乎也渐渐从母亲的逝去中恢复过来了。半月前他就满十三了,只是还在服制。府里连小酒都没办,她帮他做了一碗卧蛋长寿面,就算是过了生辰了。倒是父亲选了两个丫头送到他房里。

    锦朝特地找这两个丫头来看过,生得都比一般的丫头好,白净丰腴,眉眼清秀的。年龄也就十五六岁。看起来倒是老实听话。

    顾锦荣身边贴身伺候的不是婆子就是小厮,原先的丫头都不伺候他起居,在男子不满十五岁之前,大家族的人是不会让他们先接触那些的,恐怕失了精气。又分了心神对读书无益。但也不能全然不懂男女之事,不然以后被有心的丫头骗了都不知道。锦朝估计父亲就是打的这个主意。

    她问他房里这两个丫头如何。

    顾锦荣只是笑笑:“父亲是送她们来伺候我的,却不准她们进我的内室和书房。我平时见她们也不多,总该还是听话的……”

    他可能是觉得不好意思,又不说这两个丫头的事,跟她说顾澜,“…二姐前日来找过我,说向我借两本名帖,她想练练字。我就说她字迹还很幼稚,要她先去找适合闺阁女子的描红练练,把她气了一顿。”

    锦朝觉得好笑:“你看出她生气了?”

    顾锦荣想了想道:“她虽然一直笑着,但是她生不生气我看得出来。她不高兴的时候,就会低头看着自己的裙裾……不过我不借她名帖,她就去找了父亲,那时候父亲正叫我去问功课。我看到父亲不仅给了她名帖和描红,还教她运笔。跟她说多读书多写字,能端正品行。”

    锦朝却不以为然,读书读得多,品行还坏的人多得是。叶限不就是个例子吗。父亲还是两榜进士出身呢,前世不也做出母亲死后不到一年,就抬了继室的事。

    清虚道长做完法事,大家又一起去祭祖。顾澜与身旁的丫头笑语晏晏,看到锦朝和顾锦荣一起过来,又问顾锦荣说:“……刚才看荣哥儿在做荷花灯,也不知道做好没有。”

    顾锦荣哼了一声,不说话。

    顾澜神色一黯,歉疚地笑笑:“是二姐不好,不该提荷花灯。”

    父亲摆放了祭品走过来,正好听到顾澜这句话,又看到顾锦荣理也不理顾澜,叹了口气:“荣哥儿,澜姐儿毕竟是你姐姐。”就算心里不喜欢,表面总要做出和睦的样子吧!姐弟不和这种事,说出去也不好听。

    纪氏死了,顾锦荣如今只和朝姐儿一起,顾漪和顾汐又向来不和澜姐儿说话。如今宋姨娘疯了,顾澜更是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他总是看见澜姐儿孤零零的。

    顾德昭想起昨个顾澜来找他,说要几本描红练练字,又让他教她运笔,在他那儿呆了很久。顾德昭问起的时候,她才犹豫地说:“女儿如今只能和丫头说说话,姨娘又那样了,实在是觉得心里困苦……”

    她犯了再多的错,那也是自己的女儿,这样对她确实有些心狠了。顾澜如今的样子,他也有几分关系,当初就不该让她在宋姨娘身边长大,不然也不会教养成这样。

    顾锦朝在旁什么也没说。

    过完中元节,香河那边的田庄递了信过来,十多亩的果树全烂根了。那田庄的管事姓刘,说了一通也没拿出个章程,说种桃子不错,但病害太多,得看天势吃饭。种枣树倒也行,又怕卖不出价钱。反倒是什么主意都拿不定,锦朝更是不懂这侍农的事,想去问问外祖母,她又正在守制不好出门。

    徐妈妈跟她说:“……服丧出门,不如带了菩萨前的灰钵出门,每日上香,您七日之内回来便是。”

    锦朝想想也只能如此了,如今母亲的七七已经过了,却也不用太严格。毕竟她还有许多事要请教祖母,一两封信也说不清楚。

    给外祖母送了信,丫头就帮着收拾了箱奁,锦朝去和顾德昭说了,第三日就去了通州。

    外祖母得了信,亲自在垂花门等她,挽了她的手带她去了东跨院。

    “……正想着和你去封信,就听宋妈妈说你要来了,我就整日盼着你来。”纪吴氏淡笑着跟她说,“你四表哥纪粲和宛平陈家的二小姐定亲了,明日摆酒谢媒人。可惜你正在服丧,不能去看看,那媒人是通政使徐大人的夫人,为人十分不错……”

    宛平陈家!锦朝听了十分惊讶。她怎么忘了,纪粲娶的是陈二爷的庶女!

    前世她和几个表哥的来往都不多,定亲后三月,陈家二小姐陈暄嫁到纪家,正是陈玄青和俞晚雪正式定亲的时候。她又正在服丧,连喜酒都没去喝。

    无论怎么说,她总是要和陈家扯上关系,锦朝无奈地笑笑。

    她不再想这件事,而是和外祖母说宋姨娘。

    纪吴氏听完也想了许久:“……宋妙华是个性格坚毅的,要说这样就疯了,我是不会信的。不过她要是能一直装下去,那也是她的本事好,你自然不用管她。”她拉着锦朝的手,叹了口气,“我们朝姐儿,原先看去是面冷心热,如今也能狠下心了。”

    锦朝和纪吴氏玩笑说:“那如今外祖母嫌弃我了?”

    纪吴氏摸了摸她的头发,笑着说:“你是最像我的。我嫌弃你,岂不是连自己都嫌弃了!”

    和纪吴氏说了会儿话,三表嫂刘氏听闻她来了,抱着孩子来向纪吴氏请安。

    淳哥儿如今快两岁了,十分好动。一到了纪吴氏的屋子里就挣脱了母亲的手,蹒跚地往纪吴氏的怀里扑过来,脆声地叫着“曾祖母”。刘氏吓得脸都白了,喝他:“淳哥儿,慢点,小心伤着你曾祖母!”

    纪吴氏说:“不碍事,他也是好几天没来我这里了。”

    抱起纪安淳,指着顾锦朝笑着问他,“快看看,还记不记得你锦朝姑姑?”

    纪安淳歪过头看她,锦朝看了看淳哥儿,长得玉雕一样的小人儿,便对他笑了笑。淳哥儿乌黑的大眼瞳看了她许久,转头抱着纪吴氏的脖子不说话。刘氏心里更是焦急,怕会惹得纪吴氏不痛快。

    幸好淳哥儿又开口道:“母亲说过,给我银簪子的锦朝姑姑,淳哥儿记得!”

    刘氏听了终于松口气,不枉费她常在淳哥儿面前念叨。

    ☆、第九十九章:纪尧

    抱着淳哥儿逗弄了一番,外祖母显得高兴了不少。

    锦朝在旁看着,心里却微有感慨。纪尧已经快十八了,身边连个通房都没有,更别说孩子了。一般像他这样的年纪,福气好的都有好几个孩子了。外祖母本来能抱到娣曾孙的……

    她觉得也该好好思考一下这件事。纪尧不喜欢她,她更不愿意让别人勉强地娶她。而她的婚事,也究竟是个问题,毕竟等过了中秋,她就要十六了。

    要是想留在顾家不嫁,她手里得有资本,母亲那些嫁妆却是不算的,只要她不嫁出去,那些嫁妆也就不能真的属于她。还要有个依靠得住的人,父亲不可能一辈子不娶继室,等继室过门又有了孩子,她恐怕也不会如今日的逍遥自在。要是靠顾锦荣,她又觉得他实在是靠不住的……

    而且她的名声,在燕京也实在不太好。

    锦朝一想到这些问题就觉得头疼,如今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至少先把母亲的嫁妆打理好,收益自己入私库,手里攒了银钱,也不用怕这么多。

    和外祖母说了会儿话,两人一起去了西跨院。外祖母想带她见见徐夫人。

    锦朝对这个徐夫人是有印象的,却不是因为她是通政使徐大人的夫人,而是因为她女儿。

    她嫁到陈家之后,与陈家隔了一条胡同的有个罗贤胡同罗家,罗家太爷早年是皇商,司贩运丝绸的,每年都要向宫里进蜀锦杭绸的。等罗家传到他儿子手上,就开始逐渐败落,皇商也做不成了,成了普通的大商贾。太爷的孙子更是个不成器的,喜欢流连烟花柳巷,最后死都死死在女人肚皮上的,让人从春意楼抬回来。难看极了。

    而徐夫人的女儿,就嫁给了这个罗家孙子。

    徐夫人是个精明能干的,她女儿自然也不差。只是样貌平平,又偏偏心高气傲。挑了许多年都不满意不肯嫁,等到了十九岁才知道着急,却也没人上来提亲了。徐家没办法,只能让她嫁了罗家的孙子,毕竟罗家早年还做过皇商,子孙也有做官的,应该不差,谁知道那罗家孙子是个这样的人。

    罗家孙子死的时候,邻里之间总要去上一炷香,锦朝才看到这个徐夫人的女儿。她只记得她一双眼红彤彤的,表情却无比的镇静,罗家的丧事操持得十分稳妥。她才感叹可惜了这么个人。

    东跨院听说纪吴氏带着锦朝过来了,大舅母、二舅、二舅母等人都过来迎接。大家先去正堂坐了,纪粲刚定了亲。纪吴氏一问起他就羞得满面通红。锦朝记得他和陈暄也是十分和睦的,向他笑笑。

    纪尧却是过了好一会儿,才跨进正堂来。他穿着一件石青色杭绸直裰,腰间挂着一对白玉坠,俊秀的脸上什么表情都没有。纪吴氏叫他过来,问他做什么去了。

    纪尧答道:“刚才和祥贵楼的掌柜说了一会儿话。”又向锦朝拱手笑笑,“表妹也来了。”

    纪吴氏皱了皱眉。看纪尧的样子,似乎还是对锦朝不咸不淡的。

    她携了锦朝的手跟她说:“你二表哥如今和我学管事,你不是有生意上的事不明白吗,就问他好了。他前两月才去通义的田庄里呆了一个月,我让他学学侍农,你看是不是人都黑了许多?”

    锦朝只能笑笑。她又不记得纪尧原来是黑是白,看上去也没什么差别。

    听到纪吴氏的话,纪尧嘴唇一抿。大舅母宋氏在旁看到了,她更是心疼儿子,便笑着说了句:“估计咱们表小姐也记不清了……徐夫人还在厢房。不如咱们先去看看。”

    锦朝听了心里也明白,大舅母也不想她儿子受委屈娶自己。

    何不成人之愿。锦朝想了想就和外祖母说:“您可不能摆脱了我,明日您去涉仙楼,我也是要去的。纪尧表哥管事是和您学的,您就不肯教教您的朝姐儿吗?朝姐儿也没比纪尧表哥笨多少……”说完又十分可怜地看着纪吴氏,倒是把纪吴氏惹得哈哈大笑。

    纪尧听了倒是松了口气。

    徐夫人在大舅母那边的厢房里喝茶,由大舅母、二舅母陪着她们去。

    大舅母在路上和锦朝说:“你三表哥纪昀去了宛平,得几日后才能回来,不然也能在见见你。”

    锦朝就问:“……三表哥去宛平做什么?”不是该在国子监读书吗。

    大舅母笑笑:“他如今是举监了,不用时时呆在国子监。他授课的先生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他去游历一番回来。他在国子监有个同窗,这次乡试考了北直隶的第三名,他跟着人家做学问呢!”

    外祖母笑着同锦朝说:“……是陈家的七公子。你外祖父还在的时候,和陈太爷是莫逆之交。他们家和外祖父一样,是从保定府起家的,保定如今修路、修庙宇的,都是我们和陈家捐钱。因此关系也格外好些,你四表哥和陈家二小姐的婚事,更是早早就说过了的。不然以陈家如今的显赫,你四表哥怎么取得到陈家二小姐。”

    锦朝听到这里不由得静默了一下。陈家和纪家的渊源,她自然是清楚的。

    只是她有些感慨而已,陈玄青这一世的春闱还是考的第三名,等他第二年参加秋闱、殿试的时候,会被皇上钦点探花,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虽然肯定有陈家的影响在里面,但陈玄青本身也是极为聪慧的。他是探花出身,又有陈三爷做后盾,后来仕途顺畅,锦朝死的那年,陈玄青已是东阁大学士兼正三品的户部侍郎。

    锦朝叹了口气,反正今世她不想和陈玄青扯上任何关系了,何必管他以后如何。

    小丫头传话了,徐夫人亲自出来迎接她们,身后还站了一个穿着银红色妆花褙子,八幅墨绿色月华裙的女子,长得只能算是清秀,梳着圆髻,簪了一对嵌黄碧玺的鎏金簪子。人微微笑着向纪吴氏屈身行礼。

    纪吴氏笑着拉过顾锦朝,向徐夫人介绍:“……是我外孙女,适安顾家的长女。”

    徐夫人笑着夸锦朝:“……人长得真是如花似玉,我见着就觉得喜欢。”

    纪吴氏又介绍徐夫人,锦朝屈身行礼问安。纪吴氏又介绍了徐夫人身后的女子,“……是徐家二小姐。”徐家在她之前有一个庶女。

    锦朝向她笑笑,喊一声“姐姐”。徐家二小姐徐静宜她自然是认识的,前世也打过交道。

    徐静宜也叫了她一声妹妹,几人进了屋里说话。

    锦朝心里却暗自想着,看来徐夫人还真是走投无路了。如今参加酒席也带着自己的女儿,想必是想抓紧机会给自己女儿说一门婚事。也是,徐静宜今年已经十九岁了。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