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是。”赵汾一咬牙,明白瞒不过父亲,道:“但是儿婉拒了。”“为什么?”赵鼎微微直起了腰,俨然还是那个处置万千军国大事的首相。
“梁肃,梁肃之先师是那负隅顽抗的宋奸石皋,同年们都知道,他来考试是因为他和师弟两人扶灵回了定州后,王胜将军看他不顺眼,没少刁难他们,才要出来搏名的。儿耻于和这样的人为伍。”
本以为赵鼎会批判一番,谁知他却接着问,“那范成大家里和你媳妇家算是世交,他又是个只有十四岁的,既然是要一起过黄河,你又为什么不带着他?”
赵汾硬着头皮回答道:“小范贤弟,是被安排去御营水军念邸报的,官家已经派李相公(李光)说亲,让他和张鲁王的千金订婚,我去岂不是碍事。再说儿子也是三十的人了,和他们在一块没什么话说。”
赵鼎挑眉,小子,心理素质见长啊,于是发出最后一问,“那好,前些日子我还在都省,成都通判杜岩升任为深州知州,正是你顶头上司,我听说他也邀请你一起赴宴来着,你怎么也没去?”
“因为儿不忿于他。”赵汾忽然挺直了脖子,直视父亲,道:“我知道当年杜充几乎败坏大局形同叛国,杜岩身为宋人大义灭亲,儿佩服他。但是身为人子告发父亲,就算事后不自尽谢罪,也该乡野度过一生,怎么还能没事儿人似的……..”
他话还没有说完,满身疲态的赵鼎忽然直起身来,一个耳光快准狠地扇过来,赵汾反应不及时,结结实实挨了这一下子,身子一歪,手里未来得及放下的茶碗都摔碎了,发出清脆的声音。
隔间赵夫人听着不好,赶紧敲门道:“官人,怎么了?可是汾儿又惹你生气了。”
赵鼎活动活动手腕,平静道:“没事,夫人。汾儿就要外任了,我教教他做人做官的道理。”
待听得自家夫人走远,立刻横眉冷声对儿子道:“跪下。”
赵汾这次是真来了脾气,虽然跪好,但是满脸不忿。
“我且问你,当年杜岩勾结敌国,几乎使得河南之地和官家万劫不复,你也觉得杜岩大义灭亲是对的。”
赵汾一怔,立即道:“自然是对的,且不说天地君亲师,杜岩本该先忠于官家。我还听说杜充狗贼丧心病狂要挖黄河,那是几千万宋人的性命,哪里能愚孝?只是.......”
“那你就不想想,杜岩这一告发,他自己若是自裁倒也是史书佳话。但他的母亲,兄弟姐妹会有什么下场?”
赵汾一愣!
身为留守大臣叛国,最轻的处罚也是妻女进教坊司,儿子充军沙门岛啊!
只见赵鼎悠然找出了赵官家赐予的老花镜,戴起来自己看着邸报,平静地道:“但据为父所知,因杜岩有功,除了杜充之妻不免苦役。余者未论,就是这个妇人,后来也被杜岩求情赎出来了。你再想想石皋的下场,还确定杜岩做的不对,儿子,什么是忠孝,人家比你明白多了。”
“为父这十几年来仕途通达,倒是叫别人把你捧坏了,忘了小时候那些苦,早些出去历练一二吧。”
第26章
李纲往事
后世曾经有一篇文章这样形容东京开封:
一千年前的夜晚,全世界的城市都是一片漆黑,只有大宋的城市灯火辉煌、光明灿烂。
一千年前的夜晚,全世界的城市都是一片安静,只有中国的城市人流拥动、欢歌笑语。
而东京之所以繁华如厮,多赖漕运通达。六渠之首为汴河,沟通了黄河和淮河。目光所及,一个个酒肆、客驿沿着汴河南岸一溜铺开,脚商摊贩把生意支到了路边上,接应着往着穿梭的人流。
牵牛打马,行车走脚的人流,密密麻麻沿河而行,而汴河之上,更是舟船星布,好不热闹。
而经过陈规改造过的东京城,一切为军事让路,所以哪怕官码头,也得设在南外城,哪怕你是往北走的也不行。九月秋风紧,几个早行的年轻人又太学出发,一路出朱雀门,沿着汴水往南行去,心里不由得都有感而发。
从进东京起一直小心翼翼地梁肃终于忍不住感叹了一句,“国都繁华至此,真是让我们这些乡野之人不敢想象啊。”这是真话,他出生在定州,本就和辽国接壤,说穷乡僻壤不合适,但也绝对算是小地方人,后来整个河北给金国糟蹋的不成样子,就连小时候那种城镇往来都没有了。
他后面跟着的人哼了一声,不过到底保持了礼貌,道:“这算什么,梁...知县,家父曾经当过多年的开封府士曹,那个时候的东京.......固然是文恬武嬉,但只论百业繁华,绝对比如今强上许多。”
出声的自然是半边脸已经消肿的赵汾。
没错,他终于被老爹赶出来和这帮同僚一起上任了。
前来送行的起居舍人李秀之眉头一皱,暗道你这没脑子的,这话固然是没错的,放在以往也没什么,可是你忘了你老子还在家闭门思过呢,这话要是传出去,官家最反感二圣当政时的种种,这不往枪口上撞吗?坑爹也不是这个坑法?
不过两人关系很好,李秀之赶紧描补道:“其实东京还是小了些,小弟曾听岳丈(吕本中)说过燕京之雄伟。当年太祖之所以定都于此,乃是因为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国都在汴京,漕运能省下太多了。而今天下一统,迁都正合适,不然这都城无险可守......太要命了。”
赵汾也不是傻子,刚开始就意识到这位转折亲戚在替自己圆场(赵汾的妹妹是吕家的儿媳,李秀之的未婚妻是吕家女),正想捧场,却听到最后一句,众人纷纷沉默了,因为大家不约而同的想起了那靖康年间那场由李纲领导的东京保卫战。
李纲的确不知兵,但是就是李彦仙(因为弹劾他不知兵被通缉)和岳飞(骂他卖国奸贼被开除军队)站在当面,也不能说当年东京保卫战的失败是他的责任。
那是谁的责任?我们捋一捋,靖康元年一月,赵佶因金军南下仓皇传位太子赵桓而南逃镇江,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号“太上皇“。一时人心惶惶,好在赵桓即位后,升李纲为尚书右丞,就任亲征行营使,负责开封的防御。这里他确实犯了错误,没有听从老将的建议及时沿黄河布防。
当时金军因宋朝国君变动而犹豫,但是宋朝降将郭药师特别了解宋朝虚弱不堪的事实,断定宋朝没有防备,建议金军以破竹之势渡过黄河,攻破黄河守军。所以事后李纲听说郭药师连着他儿子一起被吕颐浩给剐了,开心的多喝了一壶酒,李秀之这辈子第一次听见自己老爹说这位吕相公的好话,好像管自家大公鸡叫“吕经略”的不是他一样。
李纲率再不懂军事,这时候也身先士卒,领开封军民及时完成防御部署。一面苦劝赵桓千万别跑,一面亲自登城督战,击退金兵。金帅完颜宗望(二太子)见开封难以强攻,转而施行诱降之计,赵桓居然心动了。
因为他老爹干啥啥不行却会夺权,一看自己安全了,居然下旨应淮南、两浙州军等处传报发入京递角,并令截住不得放行,听候指挥。还截留了地方运送去京师的物资。
赵桓险些被自己的老爹气死,要专心和太上皇斗法夺权。金兵那边久攻不下,也有退兵的意思,愿意与金国画河为界,割让太原三镇,且多给白银三五百万两。
李纲险些被他气得心肌梗塞而亡,但没办法,想方设法拖延,还把三镇诏书扣下,终于,拖延时间将种师道的二十万勤王之师拖延来了。
以为这样局势就大好了,太天真了,什么皇帝认为要严防士兵兵变,所以,催促士兵立刻出战。听信投降派的话罢免李纲,气死种师道,最后搞个满城皆知的六丁六甲,搜刮满城女子甚至是自己的女儿妻妾送给金人抵债.......
总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二圣父子做不到。用官家的话说,真是赵宋没亡国,全靠神仙佛祖一起保佑。
摊上这种皇帝,你别说李纲了,来个李药师(李靖)也打不赢啊!
范成大等人还好,赵汾当时可是自己就在东京城的,自己的父亲当时不愿意附逆尊张邦昌为帝,和两位世叔躲在太学,分头打听当年的康王如今的官家在哪儿,他们娘几个就在汴水南岸躲着,他当年才多大,十七八岁吧,一面搂着弟弟妹妹不让他们看到外面的尸体,一面还要安慰惊恐的母亲。
区区十一年,还是在这潺潺的汴水边上,却已经是换了人间。
忽然,赵汾转身往东京大内的方向行了大礼,又朝着东南福建方向下拜,真诚地说:“谢李公相。”也谢官家。弄得李秀之当人家儿子的赶紧还礼。
真不怪他们如此,靖康之耻过了千年仍然是治疗中华人民的低血压神药,何况这些人还都是亲历者。不过说完之后,几人全都神奇地平静了下来,因为如今二圣都在寺院道观,而主宰着东京甚至天下,几乎从绝境把大宋带回来的人,是官家。
又是一阵秋风吹过,李秀之眼看着官渡上排队的人还多,提议去路边店里稍微一坐,毕竟还要照顾比较小的范成大,不过范成大却很活泼,熟悉了之后问道:“几位兄长,为什么我们先来的,却要排在这些人后面。”
李秀之不得不讲解,“既然是官场,当然要按照品级,赵兄和梁兄都是知县,你更是水军记事。当然得礼让知州、通判甚至参军录事了。”
“可我看前面几个人也是知县啊,梁兄还是燕京府附郭的丰台知县呢!”
三个大人一时头大,难道要告诉这娃儿因为河东河北地区的旧官员被韩秦王砍了一批,又因为江南公阁出身不会庶务被罢免了一批,所以这次派往两河的官员大都是河南关中地区转任,论资排辈当然在你前头,说来他们这俩刚授官就去两河任知县的还真是少数,大部分跟李秀之一样地在中枢或者其他地方学习一下。
不过梁肃有心给这位前首相公子卖好,主动道:“范贤弟,咱俩都被官家召见过,官家曾对我说不必保密,你呢,御前奏对的什么可以说嘛?”
第27章
梁肃心路
刚才还跳脱的小范记事(念邸报的九品小官)瞬间被定格,俊俏的小脸蛋上微微可见地泛起了微红,或者说是一种羞赧,看的旁边几个青年人会心一笑,都没去揭穿他。
谁不知道,官家偏心张鲁王,这是特别给他再招个进士女婿。
结果范成大正处于青春期,他们这样一笑反而让他有些恼羞成怒,故意道:“有什么不能说的,官家无非是,无非是关心小弟婚事,我答道须有父母做主,官家便说这不用我担心,他也不会强行做主,然后然后说虞承旨在家挨揍的传闻都是假的。”
“噗”
我们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新科进士,一般是不会笑的,除非是实在忍不住。
虞兄啊,你要是在军事统计司看到这份报告,可要明白不是我们说的,要找找官家和小范去。
不得不说逗一逗小朋友几个年轻的官场精英心态都轻松了些,其实李秀之最清楚,官家一面把范成大推到御营水军,一面又让李使相和退休的许相公做媒,范父是绝不敢违逆圣意的。
天子,天子,一个能完成国家百年事的马上天子,威权是无可想象的。君不见当朝首相和枢相一句话不对到现在连门都不敢出吗?何况一个已经没落的旧官宦家庭,说是不强迫,哪来的勇气让官家不满意,你以为你是我爹李纲还是早死的宗泽啊!
而且只要别讲究这些臭毛病,张鲁王这门姻亲划算得很,武人势力崛起不可逆转,小范出身优良但支持不足,有这助力也算不错。
梁肃借这位近几日相处很好的小弟弟开个玩笑,自然也不好让他太窘迫,赶紧道:“好了,其实贤弟比之我,幸运多了,官家见面可就问我既然要做金国的孤臣孽子,为何要来考他的科举,为兄当时就感觉从景福宫直接掉到了阎罗殿啊,不怕各位笑话,差点没站稳,还是蓝大官扶了一把。”
这几位还没见识过更别提习惯官家虎狼之词的进士们都吓了一跳,但看梁肃还好端端的坐在这儿,方才放了心,有心询问,但也觉得敏感。只好默默端起茶盏,竖着耳朵听。
梁肃经过这几天的消化,却平静多了,官家多半还是对师父有心结。而且如果抛开士为知己者死这一层布来说,石皋自杀是一种明显的对抗,他是以金国知州和儒家士大夫的双重身份殉节的。
这就是一个基本的敌我立场问题,然后还有以儒家士大夫身份绑架传统道德,对抗北伐的问题。这让种桑养鱼十年,牺牲了无数战士的赵宋官家如何能忍?
所以老师的自杀不仅仅是自己肉体的毁灭,更是一种对赵宋以及北伐的这个整体政治概念的政治刺杀。
那就不要怪赵官家上来就问你送命题了。
万幸既然梁肃敢来,这个问题他当然仔细考虑过,所以“我还是稳了稳神,说道,臣先师为报完颜氏恩义,选择如此,为人子弟,不好评价。但臣自己没有受过完颜闍母的恩义,反而见到女真人在河北如何杀人放火,王师未到,臣考中金国进士,又追随先师尽量保全民生,不敢说是为了大宋,但起码也是想保护我同族百姓的。而今既然四海一统,臣也已经安葬先师,结庐守墓时,想起吕忠肃曾经斥责先师行善都是在补女真人之恶,当年觉得刺耳,可去年看着河北在一点点焕发新生,却不免感慨万千,又想着自己正当壮年,当然也想出来做点事。”
不愧是能考中宋金两国进士还都进了一甲的进士,你瞧这话说的,反正赵汾是服了,他要是面对官家这样的诘问,只怕说话都是磕巴的,怎么还能说得如此入情入理。
首先,我老师做的对不起他都死了,您也把人处理了。而我本来是宋人,全是因为靖康之耻才屈身金国。
第二,我也不喜欢女真人杀人如麻啊,但是大宋北伐无期我想保护百姓总得出仕吧。
第三,借河北的现状和吕忠肃的话委婉向官家承认错误,我们在北伐期间负隅顽抗是不对的。但您看我真有才学,给我个机会我愿意继续为守护乡梓出力。
范成大忙说:“梁兄说的真好,无怪乎官家许你说出来,本来嘛,要是真这么论,那圣人孔家的嫡次子还在伪齐为官,自封衍圣公,虽然官家看在真正衍圣公的面子上没计较,但他为虎作伥早该自己了断。哪里能比上梁兄好歹做了不少实在事。”
梁肃微微一笑,只道:“都是圣天子在朝,我们才能有次机会。”后面的话却只能记在心里了。
他记得,那时已经是暮霭沉沉,景福宫里照例只点着一根蜡烛,他不敢直视御容,却清楚听到赵官家说:“你说的有一点,朕是认同的,石皋已死,他到底在朕无力北伐的时候为河北百姓做了些事,人死债消。朕也知道王胜那不争气的因为在安邑一败差点被锁在平型关(这里为剧情改动了一下,王胜纯粹自己贪功),以至于北伐之后被人拉开一大截,这口气殃及了你们,没少欺负你们师兄弟。郦琼、李宝田师中(全部出身河北河东,家乡受过石皋恩惠)虽然同情你们,但吕忠肃余威犹在,他们也不敢施以援手。你若只是因为如此,朕自会叫王胜老实,自己没本事建功立业拿死人撒什么气。但你若真想当官,就得给朕说明白。”
那时他才真正紧张到不行,但已经事到临头,哪里敢半途而废,只好咬牙说:“臣是真心的,正,正如官家北伐文书里所说,河北也好燕云也好,都是汉家故土。靖康之时,二圣荒唐,金人势大朝廷又抛弃我们,臣确实......确实认同先师说的,尽力而为,问心无愧。可是,等到回归大宋,看到官家均田地,减免赋税,河北百姓再也不用担心动不动就成了签军或者奴隶,臣才知道自己错的离谱,能好好当人,为什么要给异族当奴才。官家若是不处置先师,如何对得起在天下大乱时坚守的忠臣孝子,这都是臣的真心话,若有半字虚假,天地不容。”
赵官家依旧坐着,烛光暗淡下,他说:“也好,你总是个有才的。这样吧,朕已经批准胡相公的安排,以旧辽国尚书台为中心扩建一县,名字就叫.....丰台县。你就先去那里当个知县吧。陈尚书已经提交了基础的营建方案,如果不出意外,还会有一个西海淀东朝阳。到时候你师弟石琚守孝期满了说不定也能去任职。”
梁肃没敢质疑官家起名的水准,只在心里想着,三生为恶,附郭知县。
就在这时,渡口上终于开始叫他们了,李秀之送他们北上后,又等船开了才挥手自兹去。
不知为什么,范成大在船即将离开开封时,忽然望着州桥的方向看了好一阵,一种自己也说不上的难过难以言喻。
这位政治新星绝对想不到,原本时空里,他会奉命出使金国,仅仅是因为要回了宋钦宗的梓宫便大受褒奖,可他却悲痛的写下了“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现在的他永远不会写出这首诗了,至于他将来的仕途如何,那就是新的故事了。
而州桥南北的父老们近几天也换了话题。九月二十六,赵官家长女佛佑公主及笄(周岁十四岁,虚岁十五),一向节俭(抠门)的官家这次终于按照礼制为女儿筹办这个仅次于出降的仪式,各家正店都在炫耀宫里在自家订购了什么东西。
如果赵汾晚走两天,就会听到一个让他安心的消息,官家请郑国夫人(赵鼎妻子)为公主及笄礼上的正宾,同时邀请部分秘阁重臣前往玉津园观礼,这代表,官家饶恕了二位相公。
第28章
自作自受
赵玖特地召见梁肃不是他还对石皋的事耿耿于怀,而是要确定他的立场,毕竟韩世忠上次在燕京附近实在做过了分,急需要让那些不安的燕云汉儿归心,梁肃这个河北出身为官多年名声很好的人就非常适合这项工作,前提是他明白何为大义,何为小善。
现在看来问题应该不大,至于王胜,交给韩世忠收拾,没韩秦王的本事只学会了他那欺负人的手段,谁给你的脸。就算是韩世忠,那也是因为辛兴宗抢过他的功劳,属于发达后报复行为。你王胜这算什么,只敢对弱者呲牙吗?
九月是东京最好的季节,顺风顺水,冷暖宜人。赵玖坐在玉津园的水榭之内,远望着忙碌的宫人,心里难得有片刻的轻松。
玉津园在大内西南,又名南御苑,乃是后周显德年间所建造,南熏门之外,此园内有方圆池塘,池中有岛,池旁有树,河池花木秀而繁森。虽然不如秦时阿旁宫十步一景,但也算是景象仙岛,翠色匝地。百亭千榭,林间水滨。珍果献夏,奇花进春,此时正值孟秋,却也是黄绿交替,丹桂飘香,比那江南也不少什么。
当然,在太上道君皇帝二十多年的苦心经营下,东京城内的皇家建筑猛增,这园子也就渐渐没落,只用来养着奇珍异兽,结果这福兮祸兮,金军围城虽然被抢了浮财但是没大肆破坏。建炎年间官家整天开发各种皇家建筑搞蹴鞠弄彩票甚至给功臣修建宅子,居然也把它漏了。
当然这或许是因为没人敢给建炎天子进贡瑞兽,生怕被他填了鱼塘。
赵玖扭头,看着不远处正摆着画案,马兴祖正在诚惶诚恐地指导着寿春公主神佑作画,而南阳公主佛佑则在一旁给妹妹研磨,低声安慰着,不远处的获鹿公主宜佑本来在钓鱼,实在坐不住又去玩皮球了,一时真觉得有些岁月静好。
三十多的中年人了,可不就盼着儿女好吗?
至于儿子,别来碍眼都去上学!
“官家”杨沂中硬着头皮打破了这份美好,因为他实在推脱不了,“刘相公求见。”
赵玖顿时脸如霜打的茄子,道:“又怎么了,昨天朕批了上百道奏疏,今天又是什么事儿,他好歹也是都省相公,万事都要找朕还要他做什么?”
这话说的,前两天说什么水木党争把两位大相公吓得到现在还不敢出门的人感情不是您?这事才过去几天,刘相公别说没有那么大决断力,有他也不敢揽权啊。君不见同样出身于南阳派的御史中丞范宗尹一句话也不敢为这位政治老大哥说吗?
更不用说他拿到御前的真的都是大事,很多具体问题他都先解决了,为此差点累死。您也不想想,两省(都省和枢密院)足额宰执六名,各为一正两副,但是胡寅和陈规在燕京忙着建设,两位大权在握的正宰相被迫在家写悔过书。什么?还有韩世忠,这位韩枢副在枢密院做了还不到两天就觉得日子没法过了,你要知道泼韩五半辈子都在军队里打熬,出将入相那是官家给他的荣耀,张浚体察上意平常带着他走走形式而已,忽然什么军队调防、军备储存、军民关系和军械进度全堆给他,再是天下无双也搞不定啊!赶紧向官家请旨去定州收拾王胜去了。
就这样,原先整个秘阁的事全压在刘汲一个人头上。不是别人欺负他,而是真的没办法。礼部尚书翟汝文刚刚记过,正积极筹备公主及笄事宜以求补过,回家还得给就剩一口气的老娘侍疾。吏部尚书陈公辅倒是担事儿,可是两河官员任免方案这么大的事足够他投入全部精力了,还得落实前段时间官家亲自安排的人员调动,哪里还顾得了别的?户部尚书林景默,那就更忙了,正值秋收啊户部要管全国的税收,特别是去年刚均田前面免了人丁税,这个时候他也分不了神。工部尚书自己就跑去了燕京,还带走了一多半人手,剩下的能顶什么用?兵部尚书权邦彦刚刚上任,就得被抓来给韩世忠填坑。至于刑部,马尚书表示秋后处斩,我们刑部也得核实全国的死刑案件,外加管理女真战俘,很忙的。
于是乎,整个崇文院恨不得天天加班,冯二官表示蜡烛都比平常消耗多了一倍,而我们的赵官家也别想清闲了。没了两位大相公压着,刘汲资历不够,天天请示,偏偏人家又在理,他也只能私下发发牢骚,然后客气将人请过来。
同时不免后悔,早知道这么辛苦,就换个方法敲打赵鼎张浚了,他们在家带薪休假一个月,倒把老子累个半死。
但他今天说的第一件事就让赵官家很火大,“什么叫国朝公主出降方有封号?朕自己打下的江山,乐意给自己的闺女实封,别人管得着吗?”
刘汲一个月皱纹都多了一把,闻言苦笑。赵官家也不是傻子,一想就道:“是朕那位太姑奶奶又说什么了吧!”
刘汲低头,一切尽在不言中。
话说赵官家对待父兄都是这个态度,你一个隔了多少辈的姑奶奶哪来的勇气说三道四!
首先当然是因为她辈分高年纪大啊,这位鲁国大长公主乃是仁宗唯一在世的孩子。她的驸马钱景臻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创建者钱鏐的后人,著名大臣钱惟演之孙。
众所周知,当年仁宗无子过继英宗为皇嗣,结果英宗还非要宋朝版“大礼议”,你这比明朝嘉靖还没理,因为你是正式过继了的,要不舍得亲爹,你别要这皇位啊!
所以后来英宗一系自知理亏,待仁宗公主自然多有加恩。而这老太太也是难得的长寿人物,硬是熬过了六代皇帝到了如今,金军南下的时候明明找到了皇室族谱,楞是没人觉得她还活着,让人平安跑到了江南。如果放在普通朝代,那肯定是人瑞,要啥有啥,她自觉要的也不多,就想给唯一活下来的亲生儿子钱忱加官,最好是秘阁官员。如果当朝的不是这位官家,问题确实不大。
但可惜啊,我们这位赵官家对于一切妄图走旧路的人深恶痛绝,对于一切不能为抗金出力还占着官位的人无情清理,早在尧山之后就追夺滥恩滥荫。而且你说仁宗和英宗的恩怨几辈子之前的事儿了关我什么事,我连二圣都不放在眼里,有意见问道祖去。
按说一般人是不敢跟皇帝啰嗦的,但老太太八十多了,根本不怕皇帝侄重孙怎么着她,前两年还不敢太过分,如今北伐胜利了也未见松口,这才明白她要是不豁出脸面去,等她一闭眼,自己儿子就只能一辈子当个衙内过日子,所以干脆借着公主及笄的事倚老卖老,说三道四起来。
对此凭本事上来的文武都很烦,曲端曾经嘲讽过,钱忱五十多岁的人了还靠老娘要官,不会去自己谋求仕途,不会是有啥毛病说不得吧,有病得治啊他愿意资助药费不行找十八王一起凑凑。气的钱家人差点打上门来,当然也只是想想,都不用赵官家拉偏架,你也知道打不过。
钱家在杭州一带,在官宦商贾阶层根基颇深,在老百姓中也颇有基础。赵官家停驻八公山期间还捐出大半家财当军费。给当时的流亡小朝廷缓了一大口气,要不然赵官家虽然尊老爱幼,也不可能忍她到今天啊。
但恐怕也只会忍到今天了。
没有父亲能允许别人对自己的宝贝女儿说三道四,尤其是一个大权在握的父亲。
“来人,召赵相公、张相公,还有吕公相。”
第29章
有何妙计
再次来到熟悉的后宫无名亭,看着远处郁郁葱葱的桑树和晚霞中波光粼粼的鱼塘,赵鼎和张浚都不约而同地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
而赵玖看到他们,那本来被不知所谓的老太太挑起的火气居然都减弱了,这个,他好像玩得太过火了一点。
看看两位相公吧,赵鼎还好,虽然显得苍老到底还保持着从容,张浚则是暴瘦之外头上都有白丝了,目光竟然还有点呆滞,因为这娃已经连续失眠快半个月了,白天晚上都在瞎琢磨,要不是年轻底子好,今天都不一定能坚持来面圣。
这也能看出来,张浚到底是成名太早,一路顺风顺水,抗压能力太差,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担心失了圣眷,可就你这素质,还当哪门子诸葛武侯啊?
当然,如果他还是历史上那般经历,说不定失败多了心理素质还好点。
再看看其他几位重臣,虽然没这二位那么悲惨,但是哪个都是扑面而来的劳累感啊。
这是当然的,六部尚书不相统属,理论上都是平级的,但是工作内容难免交叉,你说这个情况没有宰相调和,就只能指望朱元璋这种超级工作狂了,但明显,赵官家他顶多也就是个成化皇帝。
但问题是,他比成化皇帝朱见深少了个真爱万贵妃,多了份灭国雪耻的权威,偏偏自己有时候还不自知,还当是当年耍性子要人哄哄。
赵官家叹了口气,先把佛佑的事放了一放,叹道:“这次是朕的不是了。但二位相公不必如此,难道我们患难多年,还不知道朕就是这个脾气嘛!”
“官家言重了。”张浚赶紧表态,“是臣昏了头,一时忘了官家的训诫,因私废公,官家处置臣,正表明了旧宋绝不复存之志,也让臣等谨记,党争误国,便是同僚之间相交,也该注意。”
这话说的,要是说赵鼎结党还有些冤枉,你张枢相三天五日地在家里呼朋引伴,不是结党难道是纯粹交流艺术。认错就认错,还夹带私货。
连他的老班底,最近因为秋收忙的嘴角长泡的林景默都忍不住心里吐槽他。
赵玖显然更知道他什么德性,压根没理这一茬,说道:“德远,朕当年在明道宫,最先见到的外臣就是你和吕公相。元镇(赵鼎字),你追随行在,先是差点被乱军所杀,后又留在了最危险的下蔡城,替朕当了人质。咱们君臣才是真正的相识于患难,一路走过来,朕有话也该说在明处,这次的事你们固然有错,朕难道没有错误?”
“不过,当年朕说过,要宰执、秘阁权再大一点,再给公阁一点监督秘阁的权力,只要运行的好,朕乐意当个甩手掌柜,所以,二位身为东西二府首长,也该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这次的事只当是个教训。”
诸位坐在下手的重臣,多少有些神采奕然之态,也觉得有些口干舌燥。
官家这话不是第一次说,但是那是为了北伐,若是北伐之后仍然如此......与之相比,官家这些日子给他们带来的精神和肉体的折磨似乎也不那么重要了。
赵鼎赶紧带着众臣郑重谢过官家。却听他道:“毕竟少了宰执,朕自己也要累死了。”
众臣:........
“可朕这么累了,还有人给朕添麻烦,你说朕这位太姑奶奶怎么这么大的能耐,韩家、曹家(曹彬)两大家族不敢理她,她居然鼓动李光给朕上书说佛佑的册封不合礼制,多亏李泰发也不愿意当枪,说他不再是御史更不是太常宗正,管不着此事,反而悄悄给朕报上来了。但朕实在是没想到,最后给朕上书的居然是邢家人,佛佑是先皇后唯一的骨肉啊!”
他说来只是为女儿有些不平,毕竟他从来没见过追封为宪节皇后的邢秉懿,实在不熟,只能是出于人道主义的同情和一丝丝的愧疚——他打赢了鄢陵之战,全歼灭十五个猛安。却让本来还有一线生存希望的女人们为发狂的金军虐杀,虽然于大局来说没有错,但谁又是应该被牺牲的呢?
显然在赵玖心中答案是二圣,可这两个东西就是没死。
提到这老太太,重臣们心里都是一阵腻歪,大家辛苦随官家从淮上到南阳,从尧山到获鹿,千辛万苦有了大好局面,凭什么你这个时候跳出来,有倚老卖老就要自己的儿子后来居上?
就因为你姓赵,就因为你辈分高?
不过提到先皇后,众臣再也猜不到官家思路的,反而是太常寺卿万俟卨义正言辞地斥责了邢家无耻,败坏后族名声,又感慨帝后伉俪情深、琴瑟调和,只是斯人已逝,官家还是要保重啊!
赵官家:???
更让他不解的是众臣居然都是一脸赞同,不由惊恐了。他也不想想,十多年了就俩妃子还一直不立皇后,人家怀疑你是故剑情深也正常啊。说不定邢家也是这么想的,想再给你推销个女儿当继后,要不然踩着自家外孙女讨好一个赵家辈分最高的老太太干嘛?
只是这事儿,明白人都知道属于官家一言而断,你找太后都没用。
“那个,还是说正事,佛佑及笄,朕绝不允许别人捣乱,她的封号也不会改,众卿家可有妙计?”
----剧场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