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两人言笑晏晏的确定了日期。把大事解决,桌上的菜很快也一扫而空。
“这是我给大儿媳妇备的一点小礼物,春婷你看看喜不喜欢?”张及第起身,把兜里的礼盒掏出来。
王春婷一脸惊讶,这时候不是她给婆家人准备礼物吗?
明二妮示意她收下。
王春婷这才敢接,打开一看:“哇,好漂亮的珍珠耳环,阿姨这很贵重吧,我不能……”
她刚推拒,张及第立刻笑着宽慰她:“长者赐不敢辞,我给女儿和儿媳妇都准备了,你好好收着就是。”
明二妮见张及第手上那个戒指,向家这么大个宅子,确实拿得出一对耳环,于是让王春婷收下。
“让亲家破费了,我女儿最小,家里娇惯没做过鞋子。她针线活不好,给大家献丑了,做的是长袖衫,你们看看合不合身,不合身可以改改。”
明二妮和王春生把带来的礼物给张及第,除了喜饼,还有八件衣服。
衣服样式是秋天穿的圆领长袖衫,做的时候放大了尺寸,这样冬天还能罩在棉衣外面防脏。
“这多费布票啊,春婷有心了。”张及第看着自己那件深蓝色,笑得开怀。
鞋子固然费时间,可衣服费布料啊,这八件大大小小的,起码五十尺布呢。
明二妮笑笑:“这不要票,我在百货商店找那布料柜台买的次品,有点小霉点,但是裁衣服的时候都给避开了。”
她实诚,张及第也不会计较,这衣服翻来覆去的看也没什么瑕疵,再说了想买瑕疵品没点关系还买不着呢!
第59章
向立国定亲报日(下)
两家结秦晋之好,大人还有其他事没处理,张及第让小两口出去转转。
向立国和王春婷巴不得出去,他俩在这浑身不自在,在一堆大人眼皮底下怎么谈情说爱?
一听见张及第开口,向立国就拉着王春婷出去了。
两个人亲亲密密走远。
明二妮把王春婷的嫁妆单子给张及第:“您看看,这是我家给的陪嫁。”
她在金银柜台多年,但是这里怎么可能有残次品,金银都可以融了重铸。
可明二妮的女儿王春燕也在百货商店柜台呀,管的还是最畅销的食品,这里头能做的文章就大了。
运输的时候麻袋漏点破点,发霉了长芽了,甚至晒干程度,都会影响食品的重量以及质量。
当然,里头有一个默认的度,大家伙不能越线。
王春燕就是靠着食品柜台的灰色收入,藏了小金库,把自己这份工作的钱还给王家的,平时也没少给王家粮食。
她不想便宜了胡向南和两个继子继女。
王家人口少,明二妮和王春生、王春婷全是职工,连王春生的媳妇都是,生的孩子还小,吃的了多少?
明二妮手里其实有一笔不菲的家资,所以给王春婷的陪嫁很多。
张及第看见第一行就是大米100斤。
乖乖,跟王春婷这个人都差不多重了,这么多粮食。
第二行是面条20斤,油20斤。
第三行是家具,床、桌子椅子凳子,以及一些锅碗瓢盆。
其间还有些王春婷的私人用品,衣服、首饰之类的。
最后一行是压箱底300元。
张及第没想到王家居然跟她一样,把彩礼完整带回来了。
看来她找的大儿媳妇家境也不错啊,原以为王春婷是临时工,王家应该不太行来着?
张及第当然不可能把心中的猜测说出来,说了另一件事:“对了亲家,我家之前在钢铁厂大院你记得不?”
“记得,咋了?那是家属楼,也不能往外卖吧?”
“是啊,我打算让小两口在那里成婚,然后他俩再申请房子,主要是怕我们不在那里住,厂里给收回去了。”
张及第的担心不无道理,厂里住房紧张,自从她搬家开始,多少人盯着她家的房子?
还好当时没让向立国搬出来,向立国好歹是钢铁厂临时工,那房子住着也算有点道理。
连这胡家宅子,向家都对外宣称是租的,主要是儿女大了办婚事不方便,举家外租也是没办法的事。
明二妮懂了:“你是让我把嫁妆到时候送去钢铁厂大院?那婚礼在哪办呢?”
“在这儿办,这儿宽敞,他俩申请到房子估计要几年,到时候立党长大了,也能住进去办婚礼。”
主要是为了占着房子,毕竟免费分到手里的房子,哪能轻易让出去。
明二妮想了想,她的春婷又没什么损失,不跟婆婆住少了辖制,小两口甜蜜起来很快就能有外孙了。
于是欣然答应:“成,初五添妆后我就叫叔伯兄弟把嫁妆搬去钢铁厂大院,他小两口过日子没经验,亲家可多去操持。”
她这话就说得场面了。
世上有几个丈母娘盼着婆婆管自己女儿的?
张及第心知肚明,可她也没拆穿:“唉,他俩过日子我凑什么热闹,放假了来家里吃顿饭就是了。”
两人相视一笑。
都是当婆婆的年纪了,自己也是多年媳妇熬成婆,她们还能不知道互相心里那点弯弯绕?
不过明二妮仔细想想,肯定是不跟婆婆住对女儿更好,她自然不会阻止张及第的安排。
哪怕分了房子要搬走,给三弟向立党结婚腾位置,好歹小夫妻俩有自己的空间,不用日日在婆婆眼皮底下受气。
张及第跟明二妮说完自己的安排,两人一拍即合,又唠了几句,明二妮就起身告辞了。
在回家的路上,明二妮跟王春婷说起这件事:“……小婷,妈想过了,这也是件好事,婆婆跟儿媳妇住一起免不了干仗,你单独住日子好过些。”
婆婆直接跟儿媳妇说你出去住,难免有赶人的嫌疑,张及第怕王春婷多想,于是多转一道,让亲妈给女儿做教育工作。
王春婷说:“妈我都听你的,你肯定是为了我好。”
“你从小就听话,一转眼就到嫁人的年纪了,我还真舍不得你出嫁,”明二妮眼含泪光:
“去了向家,尊重公婆友爱姑嫂,最重要的还是跟向立国好好相处,男人才是你一辈子的依靠……”
她絮絮叨叨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女儿。
王春婷沉默的听着。
她还小的时候爸就去世了,一直都是明二妮带大的,对家里感情深,在家当幺女宠着,不想出嫁。
只是现如今也19岁,再不嫁人别人要说闲话了。
邻居们指指点点,王春婷不想她妈为难,对于明二妮满意的人选也就同意了,向立国和她门当户对,算是良配。
母女俩说了一路的话,王春生始终沉默着跟在后面。
第60章
给小姑子送礼
十月一向立国的定亲报日成了,时光飞快就到了十一月。
十一月十一号,陈三妮婚礼。
按本地风俗,不能同一年嫁娶,但是陈三妮这情况特殊,是弟弟先定了日期,明家也期望快点抱媳妇。
所以趁着七月二十陈三妮生日,两家定亲报日,十一月十一号是明森生日,就定了这天办婚礼。
作为准媳妇的向美美,七月二十去了陈三妮的定亲报日,她送了陈三妮一身布拉吉,自己亲手做的。
毕竟陈三妮挺上道,给向美美送了一个暖水壶,还是最抢手的大红色,她琢磨了一下,回礼只有一套裙子能对等。
到了十一月十号,这天是周六,向美美特意请了下午的假,赶去给陈三妮添妆。
她即将嫁给陈伟,那就是陈三妮的娘家人,给三姐添妆是应该的。
陈伟也请了假,他来接向美美一起买添妆的礼物,即将是一家人,送礼还是有商有量的好。
“阿伟,你说我们送什么比较好?”向美美坐在自行车后座上,思考了一番,还是先问陈伟的意见。
陈伟蹬了两下自行车:“都行呗,送个暖水瓶?我看之前表哥给表姐添妆就是送的这个。”
“好是好,可是咱定亲报日的时候,三姐送给我一个呀,送回去好像直接转手一样,这哪行。”
陈伟又转了转脑瓜子:“那衣服?首饰?总不能送太贵的吧。”
向美美掰着手指头数:“衣服送过布拉吉了,首饰给三姐提亲的时候买过荷花耳环,鞋子也送过了。”
“那能送啥?你这都送多少了,我都没收过你这么多东西呢!”
一股醋酸味弥漫。
向美美只好先安抚他:“哎呀说正事呢,我那么多陪嫁你还不高兴啊?先想想给姐送点啥。”
“随便吧,反正姑娘家的心思我不懂,你喜欢就成。”
向美美锤了他一下:“你这人咋什么都不上心?这是你亲姐哎,你俩不应该关系很好吗?”
陈三妮和陈伟只差了一岁,按理来说两人是亲姐弟,关系应该差不到哪去。
陈伟趁着自行车在下小坡,侧头给向美美解释:
“我跟三姐关系一般,你要是喜欢三姐,就送贵重点,不行的话随便都行。再说了,亲戚们都在,送贵了也不好。”
他从小受陈三妮的白眼最多,长大了才知道是男女不平等的原因,可两人的感情也愈合不了。
向美美若有所思的点头:“行,太贵了确实落别人面子,要不咱买一对搪瓷脸盆?”
“成,都听你的。”
两人去百货商店买了一对红双喜的搪瓷脸盆,顺带手还买了两条毛巾。
回到陈家的时候,陈三妮的房间里已经来了很多姑嫂姨表,都是长辈来添妆。
见陈伟来了,大家一阵夸,顺带把向美美这个未来媳妇也夸赞一番。
毕竟陈伟升任主管大家伙都知道了,19岁的小年轻破格提拔,这种亲戚不巴结那是不可能的。
给陈伟一下整不会了,带着向美美给各个亲戚喊了一遍人,就赶紧自己退出女人的战场。
向美美把搪瓷脸盆和毛巾放在嫁妆箱子上:“恭喜三姐喜结良缘,我和阿伟给你买了对脸盆,别嫌弃礼轻哈。”
“不会不会,美美你已经做的很好了,我也祝你年底婚礼顺利,到时候我和明森一起来参加婚礼。”
红光满面的陈三妮最近养得很好,浑身透露着幸福。
这么多亲戚在,两人不可能再促膝长谈,向美美寒暄两句,也出去找陈伟了。
家里一直有亲戚来添妆,陈妈给他们准备了炒米泡水,撒点糖,每人吃一碗就算是待客。
看她忙不过来,向美美就去帮忙烧烧开水,总比被亲戚们抓着寒暄要强。
陈伟立刻过去一起帮忙,他也不适应这些大妈们的嘴,研究室那么多数据已经够烦了,还是比不过这纷杂的场景。
小两口忙着,想来套近乎的亲戚就少了,刚打句招呼后面还有人等着吃茶,只能不甘的退一边。
一直忙到下午快吃饭的时候,来添妆的人都陆续回家,陈家终于松了口气。
陈三妮在房里脸都笑僵了,一边揉着脸一边出来说:“妈,我第一次知道咱家有这么多亲戚。”
“谁说不是呢,我都没见过,”陈妈捶着自己的腰:“老天爷,三姨奶奶的堂侄女都来了,我哪认得哦。”
她听得一脸懵逼,太多不认得的人,只能小心翼翼把这些人送的礼记上。
“妈,我来帮你做饭,今儿吃啥?”
陈妈阻止了她:“你去把你叔伯都喊来,一个小时后来咱家吃饭,他们明儿帮你搬嫁妆出力气,可得吃顿好的。”
“哦哦,行,我现在就去。”
陈三妮也不含糊,冲陈伟和向美美说:“弟弟弟妹,借下自行车哈,小叔家有点远的。”
“成,三姐路上小心,骑慢点。”向美美一口答应。
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这自行车现在又用不上,陈三妮有用就骑去。
第61章
红包风俗
骑上自行车脚程快,没到半小时陈三妮就回来了。
今天晚上这桌很丰盛,嫁女儿要搬嫁妆,一般只能兄弟或者叔伯堂兄弟搬,提前把人招待好很重要。
顺带还要商量送礼的事情。
县里送礼有攀比的风气,可谁出的起那么多礼?
于是就有了新娘家提前请客,先给叔伯们塞红包,等正式婚礼上,叔伯们添一些再送回来的习俗。
大家都知道惯例,叔伯们过来也没急着吃饭,等着陈爸陈妈开口。
陈妈当家做主惯了:“三妮明天结婚,咱县城按理来说叔伯们都送10元,我家准备了红包和两斤猪肉,叔伯们别嫌弃。”
没票的情况下,两斤猪肉都要2元了,陈妈也算是大手笔。
四个叔伯们拆开红包一看,都是4元。
也就是让他们再贴补4元,第二天婚礼上把10元给记账的人就成,这样一来有面子。
“还是二嫂疼女儿,这是按正式工嫁女儿呢。”小叔把钱塞进红包。
陈妈笑了笑:“三妮不争气是临时工,可明森是正式工,咱家总不能差事,三妮嫁过去被人看轻了怎么办?”
“高嫁是要挣点面子,就按老二家说得,一家给10元。”陈老大觉得有道理,一锤定音。
兄弟伙见大哥发话了,也不再多说,点头应是,然后低头吃饭了。
等吃完了,送叔伯们下楼的时候,陈妈顺带提醒了句:
“三妮明早9点出门,麻烦稍微早来十几分钟,我煮糖水蛋招呼大家。”
她的意思是包了明早的早饭。
力气活不吃饱怎么行,叔伯们知道大家都这么个流程,纷纷点头,报了自家来的男丁人数。
陈妈算了算,加上陈伟陈亮这两个亲弟弟,一共十九个人帮陈三妮搬嫁妆。
她心里有数了,就回家找陈三妮。
陈伟已经送向美美回去了,陈爸在帮忙收拾残羹冷炙。
陈三妮在房里整理添妆,毕竟零零散散的怕明天不好拿,掉了或者被人偷拿都有可能,就需要尽量塞箱子里。
陈妈站过去交代:“按规矩,明儿大伟背你出门,包个6元红包给他,叔伯兄弟们帮忙搬嫁妆,一人也要给1元红包。”
“知道了妈,我会准备的。你帮我把这个脸盆塞一塞,我塞不进去。”
陈妈无奈:“你塞这个做什么,这放脸盆架上,正好还能放点别的毛巾、小东西,蒙上床单就不怕掉。”
陈三妮尬笑,把脸盆放到脸盆架上。
陈妈按照经验,很快把陈三妮的嫁妆收拾好:“你啊也是好命,赶上大伟升官了,大家伙可劲儿来巴结,年底他结婚你可别忘了送大礼。”
“妈,你干嘛说得好像我也要巴结我弟一样?我俩亲姐弟能跟普通亲戚一样吗?”
陈三妮不高兴的撅嘴。
陈妈戳了戳蠢女儿的额头:“亲姐弟不来往,那跟普通亲戚有什么区别?你从小跟他不对付,结婚还不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