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正巧有个侄子能麻烦他做点小事,态度看起来很诚恳,能帮就帮了。向铁柱交了钱和粮票,兜里的钱就不多了,他心里复杂难言,转身的瞬间又赶紧舍去焦虑,挂上笑容。
他回到家人坐的那一桌,坐到长条板凳上和向红旗唠嗑。
聊天的同时也可以算是打听一下县城的大致事情,让儿子旁听,不至于对县城两眼一抹黑。
有时候顺道说起来,就会问到向红旗家里的情况。
向红旗跟他们说了知道的事,比如东西在哪买,旧货市场在哪里,钢铁小学这个学校怎么样之类的。
家里的事向红旗并没有多说,问到了就会转移话题或者不说话。
上次小诸葛和连长到他家来哄抢向绵绵的时候,就已经强调了他家幺女属于保密单位,不能随意透露。
家里人已经达成共识,知道的事也不会多说。
虽然向红旗对亲弟弟很放心,知道他不会是敌特,但还是不说为妙。
四人就在两菜一汤的款待下畅聊,在向铁柱和袁惠妹时不时的奉承捧场中,迅速拉近了兄弟间的关系。
爹娘他们陪着笑脸的场景太过心酸,向立威只能默默低头扒饭。
这饭很好吃,就是有点咸。
吃完离席的时候向红旗拍了拍侄子的肩膀:“立威好好干,要是有难处就来找二伯商量。”
他不敢大包大揽的说帮忙解决,但是给未经事的青少年一点商量和建议是可以的。
眼圈微红的向立威看着二伯,心里涌起豪情壮志:“好,麻烦二伯为我操心了,我一定好好干。”
既然向红旗能带着一家子在县城稳住脚跟,那他肯定也可以!
要知道,向红旗可是有六个孩子,个个都养活并且送上学,这其中的艰难不用说都能感受的出来。
向立威想着自己才一个人,还有工作,怎么就不能养活自己?
当然,他并不是赚了钱就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意思,家里人他还是要顾着的,只是针对于能不能立稳脚跟下了决心。
上一个堂姐向瑶瑶来县城,和学生家长那点风流事已经传遍了城里,工作也丢了。
向立威就觉得肯定是工作太难了,对小学教师这份工作看得无比重要,生怕跟堂姐一样下岗。
……他可能是有点想多了,并不是工作难,而是这份工作本就是跳板。
向红旗把他们一家送到招待所,和兄弟亲昵地抱了一下,就自己慢慢走回去了。
向铁柱虽然奇怪兄弟反常的亲近,但还是受宠若惊的接受了这个拥抱。
向红旗回到家里,果不其然张及第的神色淡淡,瞥了他一眼:“回来了?饭在锅里,吃完去上班吧。”
虽然凌晨两点钟上班前,向红旗能吃一顿工作餐,可这会儿才七八点,怕他饿着。
老夫老妻二三十年,向红旗当然知道她这样是生气了,只好笨拙的哄:“别生气了老伴,他……我看着是个挺好的孩子。”
起码从礼节上来说,还是做的很好的。
比起向瑶瑶,那真是一个天一个地,向立威家里好歹还懂得礼尚往来。
张及第平淡的嗯了一声:“我哪里管得着你?家里人不见你管,全是我操心,你对侄子倒是上心的很。”
家里出了那么多大大小小的事,全是她一个人在操持。
向红旗从来都是晚上上夜班,经常回了家就到了中午,补觉直接睡到晚上,完美错过了白天处理事情。
原本张及第是没什么怨言的,自己处理繁琐的事,孩他爹努力赚80块工资养家糊口,分工明确。
可看看他今天对向立威的事情如此上心,让人怎么想?
换了谁在张及第这个位置,心里都不好受,只抱怨两句已经很可以了。
向红旗见势不妙,赶紧凑到妻子身边低声下气:“哎呦,我的好媳妇,工作的时候洒水累手吧?来,我给你按按。”
第459章
父母之爱子
向红旗避而不谈侄子的事,殷勤备至的给媳妇按起肩膀,还别说手艺挺可以的。
张及第被捏得肩膀舒坦了,心情也好一点:“我给你交代啊,他自个儿有爹娘,你别大包大揽上赶着给人解决事情。”
她的话里隐隐已经有妥协的意思了。
交代向红旗不能大包大揽的上赶06p着解决问题,但是偶尔有点小事私下里解决,别让她知道就行了。
谁对家里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姊妹没有一点提携帮助呢?
她自个儿还有个五姐张来弟来打秋风,帮着张明宇上岗了甲烷厂,结果闹出来打架被辞退的事。
将心比心,强求向红旗跟向家人见面不相识,那是不可能的。
向红旗太知道自己媳妇嘴硬心软的毛病了,赶忙表态:“你放心好了,就今儿一回帮着租房,他还请吃了个饭,咱也没亏。”
再加上墙角那些麻袋,自己那点面子情怎么也挣回来了。
哪怕没有他帮着租房,向铁柱他们多问两家总能租到满意的,只是要花点时间走点弯路罢了。
张及第叹了口气:“随你吧,要是再帮出一个向瑶瑶,我看你怎么办?!”
她的眼神带上了嗔怪,对向瑶瑶的嫌弃溢于言表。
向瑶瑶是老师,向立威也是老师,两人职业重合度太高了,只不过一个是教中学,一个是教小学,几乎没差。
再加上两人都是向老太家里出来的,谁看了都犯嘀咕。
遗传的力量很强大,歹竹出好笋的几率太小了,更多的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不否认有变好的概率,只是这概率可以忽略不计。
这么一说,向红旗自己心里都有点打鼓,他的声音带点心虚:“不……不至于吧,咱家不跟他走近,就当个朋友处着。”
最起码从现在的态度来看,向铁柱一家做的还可以。
张及第不想多说了,她知道自己过多的贬低向红旗的家人会引来夫妻争吵,还不如让事情教做人。
人教人永远学不会,事教人一遍就会了。
她肩膀被揉舒坦了,冷酷无情的用完就丢:“随你,反正到时候别怪我跟那些人打起来。”
不涉及儿女利益的时候,她能勉强做个名义上的伯娘。
但凡向铁柱他们敢对儿女的利益动手,保证让他们见识一下母老虎的威力。
对上向老太,她作为儿媳妇天生理亏,很多时候只能屈辱的认命,对向铁柱他们可就没有什么伦理限制了,该撕X就撕。
向红旗对于向瑶瑶犯的那些事很理亏,摸着鼻子不敢说话。
他也怨向家村那些人花招频出、尽拖后腿,别人家里都是巴不得给最出息的儿子各种帮忙,唯独他麻烦事不断。
可摊上这样一个家,能有什么办法呢?下回投胎眼睛要擦亮点。
向红旗哄好张及第,大家就这么继续过日子。
第二天,向铁柱在招待所起了个大早,送儿子向立威去钢铁小学上班。
父亲面对儿子,身上总有一种包袱,轻易不会露出自己脆弱的一面,他假装自己对儿子信心满满,送人进了校园。
等儿子进去了,他才对着妻子袁惠妹忧心忡忡:“惠妹,你说立威他能行吗?”
儿子孤身一个人在县城工作,才17岁的年纪,他不放心。
袁惠妹简直拿他没办法,把人拉走别挡住后面的师生出入:
“行了你别担心了,昨晚上就跟烙煎饼似的翻来翻去,有这空赶紧去把儿子房间收拾了,他今晚还要住呢。”
听到这,向铁柱终于缓过神来,去招待所带着板车上的行李去了儿子租房的地方。
夫妻俩干活很利索,很快把出租房全部打扫了个遍,又把一些生活用品全部放好,床也给铺上,立马就能住人。
打扫过程中,向铁柱还顺手把一些松动的地方都修整好,让儿子住的更舒心。
他在忙着捶捶打打,袁惠妹还没忘给左邻右舍送点小恩小惠:
“这是我们家后山的李子,自己摘的,不咋值钱的玩意儿,分给大家尝尝鲜,麻烦大家照顾下我那不争气的儿子。”
她热情洋溢的给邻居们每个人都分了一点,李子大部分都是红透了,偶尔几个带点青,看着饱满又可口。
吃人嘴短,邻居们又不是傻子,都纷纷捧场:“哦哟,你这也太客气了。”
“就是,向家媳妇你客气啥,你儿子还考上了老师,是个百里挑一的天才嘞,哪里不争气了?我儿子要是也这么不争气,我得笑醒!”
她们大多都被家里的孩子顶岗退休了,待在家里做点手工活补贴家用,唠唠家常。
第460章
为之计深远
对向立威能够考上老师也是很敬佩的,这岗位确实说得上百里挑一,还有些人琢磨着给向立威介绍个好姑娘。
有工作真的很吃香,起码在这个年代是铁饭碗的证明。
面对邻居们这些奉承话,袁惠妹并没有觉得骄傲,反而很自谦:“我那小娃子什么都不懂,请大家多多包涵。”
不管大家心底怎么想的,起码在袁惠妹面前还是其乐融融,边吃着李子边说着会帮一把向立威。
远亲不如近邻,有时候亲戚还不如左右邻居来往的多。
他们现在帮帮向立威,日后说不定这小伙子也能给他们帮把手。
只要向立威有小学老师这份工作在,这些邻居为了家里孩子能有个好前程,一般也不会得罪人。
还有人打趣着说:“立威他娘,立威他没在老家定亲吧?要不看看我侄女?”
“凭啥看你侄女?你家那横针不拿,竖针不捻的,还是看看我家外甥女,那才叫一个贤惠持家!”
一群大妈们都嘻嘻哈哈的开始拉郎配。
她们各自拿着手工活,手上动作不停,嘴里也不忘给年轻人牵红线。
这要是能拉成了,起码是两块钱的媒人费呢,反正动动嘴皮子的事,又不要投入什么本钱。
而且牵线技术好,在周边打出去媒人的名声,日后会有更多的人来找她们配对。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唠唠嗑就能有点额外收入,谁会往外推?
袁惠妹当然想有个城里媳妇,最好岳丈家里能给向立威一点扶持,但那都是自己心底的想法,不会说出来惹人笑。
她圆滑的回绝:“啊呦,我那儿子才刚来当老师,年纪也小,先不考虑这个。”
袁惠妹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向立威没在县城站稳脚跟,不想耽误女孩子。
几个大妈想了想,立刻缓了缓脚步:“也是,立威他妈说得对,孩子还年轻,可以再看看。”
她们也是太心急了,城里的女孩子太难获得工作留城,遇上向立威这样的优秀男青年,就想先定下来。
想想县城里身体有小残疾的男性都被抢着当夫婿,可见不下乡多吸引人。
能从县城和农村那么多人中杀出一条血路,到城里获得工作落户,那都是脑子灵活的人才,也不怪她们想抢占先机。
袁惠妹和这些人又说了些家常,获得了一些信息暗自记下来。
眼看向铁柱把家里修整完毕,开始呼唤袁惠妹准备回家,她笑眯眯的辞别这些大妈,礼貌客气。
尽力给邻居们留下一个好印象,期望她们能给儿子一些便利。
两人吃了些干粮,中午的时候向立威回来了一趟,袁惠妹把打听到的消息一五一十说给儿子听。
向立威听着亲娘絮絮叨叨的说家长里短,神色认真的记下来。
虽然不知道袁惠妹从哪里得来的这些消息,但是想也知道,爹娘在其中付出了多少精力、人力物力。
他不舍得让爹娘失望,那还是严肃对待吧。
直到小学快上课了,向铁柱和袁慧妹夫妻俩才意犹未尽的住口:“钢炮,你去上课吧,别操心家里,听话啊。”
向立威故作成熟的脸出现了一丝气急败坏:“娘,都说了别在外叫我小名,让人听见了多不好意思。”
家里两个姐妹还好,小名就是她们的大名,娟娟和妙妙。
两兄弟的小名就好玩了,老二向立威的小名是钢炮,小弟向立正的小名是钢盔,在村里还挺特别。
小时候叫他小名还不觉得,大了怎么听都有点搞笑。
佯装打了一下自己的嘴,袁惠妹给他背上挎包:“是,都怪娘多嘴,立威你去好好上课吧,别跟人吵架啊!”
向立威这才恢复之前沉稳持重的样子:“那你们回去路上小心,我会努力工作的。”
他在千百人的厮杀中过了独木桥,好容易得了这份工作,肯定不会随意对待,还要靠它安身立命呢。
向铁柱和袁惠妹送了儿子去学校,夫妻俩在门口止不住的担心。
这个儿子很会读书,看着有点读傻了的感觉,不通人情往来,但是学问确实不错,也不知道当老师顺不顺利。
再担心也没办法,夫妻俩带着挂念一步三回头,好容易回到了招待所。
他们带上空荡荡的板车回家了,虽然要日夜兼程,但是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期盼。
回去的路上,走到县城门口看到有人卖糕点就打算买两包,让还在家里的孩子尝尝县城的味道。
买东西的时候一掏兜,向铁柱愣住了,他满头雾水地缓慢摸出了一沓钱。
这沓钱的面值有大有小,细数数有十几块钱,还有几张粮票混杂其中。
第461章
当兵过三年
向铁柱怎么都想不明白,这钱到底是哪来的?
昨儿个在国营饭店付钱的时候,他兜里还只剩两块多,怎么今儿个跟变戏法似的多出来一笔钱。
夫妻俩研究半天,最后锁定了向红旗。
今天向铁柱根本就没和人怎么接触,只有昨天晚上向红旗那突兀的一抱,能解释钱的来源。
他立刻急了:“咋能让二哥贴补我呢?咱赶紧掉头回去还给二哥!”
昨天的两道硬菜招待人也才花了一块多,这会儿兜里多出来的十多块,让他心里歉疚、惴惴不安。
哪怕送了那么多粮食,那是他给二哥的见面礼,托人照顾儿子的人情。
不是用来换钱的等价交换物品!
袁惠妹一把拉住他的板车把手,急切的高声说:“你这个死脑筋,这钱能给二哥还回去吗?!”
被骂得懵了一下,向铁柱停住脚步:“为啥不能给他还回去?他是我亲二哥!”
他还以为是媳妇舍不得这笔钱,想留下来贴补自己的小家庭,虽然家里缺钱,但是总不能这样占二哥的便宜。
哪怕知道向红旗有钱,向铁柱也不想成为上门打秋风的穷亲戚。
袁惠妹真是没好话骂这个呆头鹅:“你傻啊,这钱你没仔细看?明摆着是私房钱,你拿回去不是让二哥二嫂夫妻俩吵架?”
这笔钱数值有大有小,除了私房钱不作他想。
向红旗既然偷偷的给,说明这钱见不得光,他们悄默声接受就算了,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这钱如果送回去,张及第要是知道了,夫妻俩肯定吵架。
听了这个解释,向铁柱还是有点迟疑:“这笔钱太多了,临时工一个月的工资呢,咱拿着心里有愧!”
他想的是肯定不会明面上拿回去,直接去钢铁厂找人还给向红旗。
袁惠妹用力戳了戳她男人的头:“我怎么就嫁了你这么个死脑筋?他家丽丽马上要出嫁,咱包个大的礼节不就好了吗?”
她在县城都是竖着耳朵打听消息,无意间连向丽丽的婚期都已经打听到了。
这姑娘属实是个小富婆,工作好,夫婿也好,还嫁得近,媒婆圈子里总会提起她一两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