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论文定制热线

热门毕设:土木工程工程造价桥梁工程计算机javaasp机械机械手夹具单片机工厂供电采矿工程
您当前的位置:论文定制 > 毕业论文定制 >
快速导航
毕业论文定制
关于我们
我们是一家专业提供高质量代做毕业设计的网站。2002年成立至今为众多客户提供大量毕业设计、论文定制等服务,赢得众多客户好评,因为专注,所以专业。写作老师大部分由全国211/958等高校的博士及硕士生设计,执笔,目前已为5000余位客户解决了论文写作的难题。 秉承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创造价值的理念,我站拥有无缝对接的售后服务体系,代做毕业设计完成后有专业的老师进行一对一修改与完善,对有答辩需求的同学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为你顺利毕业保驾护航
代做毕业设计
常见问题

互联网背景下的吐槽文化研究

添加时间:2017/03/22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在网络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网络吐槽现象发生在各种社交媒体中,吐槽成为互联网时代重要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日益突出的社会影响力,我们需要对网络吐槽文化进行反思,既要看到网络吐槽的社会杠杆作用,也要看到它带来的不和谐因素。
以下为本篇论文正文:
  摘要
  
  网络的虚拟性消解了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等级观念,极大地缓解了个体与社会、交往与独处的矛盾,在网络这个“公共领域”中,人们在相对自由的空间里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这让长期压抑的个体心理找到了集体宣泄的窗口,使得每一次的所谓“事件”都能够引起不断被发酵的网络狂欢。一方面,网络吐槽作为人们释放受压抑心理的相对合理性宣泄口,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另一方面,网络吐槽文化背后折射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民众的网络吐槽行为某种程度上成为社会心态或社会情绪的表征,由于社会结构的多样性、社会分层的复杂性以及社会利益的多元性,人们在对社会矛盾冲突的吐槽中表达着自己不一样的感悟与体验。首先,网络吐槽成为释放一定社会情绪的“社会安全阀”;其次,网络吐槽形成集体的社会声音,造成巨大的社会舆论效应,从而推进社会的良性改革;最后,网络吐槽暗含了不容忽视的网络经济。
  
  关键词:吐槽文化;狂欢化;社会情绪;社会舆论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一、网络吐槽文化的表征:网络时代的戏谑狂欢
  二、网络吐槽文化折射出的社会文化心理
  三、网络吐槽文化的社会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20世纪90年代,媒介发生了惊人的变革,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时代随之而来,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受众的范围不断扩大,一步步加强了网络信息传播的有效性,使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领域的事件能够在几分钟内传遍全球。互联网信息相对自由、快捷的传播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网,不断以类似的磁性链接着无数网民,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催生了借助微信、微博、微电影等,进行吐槽的文化现象。吐槽一词来源于日本漫才(日本的一种喜剧形式),相当于中国相声里的“捧哏”(滑稽,逗人发笑的话或表情),其字面意思为“往人家碗里面呕吐”,最接近的解释是抬杠、拆台、揭老底、唱反调、不给面子、说大实话等。如今,吐槽已经成为最为活跃的网络行为和流行的生活方式。吐槽的对象随处可见,明星们的私生活、各类新闻热点、影视剧作上映、不断发生的社会事件等,所有一切尽在其中,“槽点”不断。人们通过吐槽行为,对外界发生的事情进行讽刺、调侃、发牢骚、抱怨,常常带有戏谑和玩笑的成分。吐槽作为一种强势发展的网络文化现象,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研究和反思。
  
  一、网络吐槽文化的表征:网络时代的戏谑狂欢
  

  网络时代,任何事件都有可能引发一场疯狂的吐槽,民众以戏谑的方式感受生活,充满了讽刺和调侃。无数网民积极参与其中,影响巨大,掀起了一场场网络狂欢盛宴,它虽不同于真正的节日狂欢,却体现了渴望自由表达、泛娱乐化的狂欢精神,狂欢性成为网络吐槽文化的表象特征。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描绘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是官方的正统世界,另一个是与官方正统世界截然颠倒的“狂欢”世界。“狂欢”世界消除了现实生活中一切等级关系、规范和禁令,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在狂欢节上人们不是袖手旁观,而是生活在其中,而且是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其中,因为从其观念上说它是全民的”[1]8.“全民性是狂欢节的本质特征”[1]14.人们在狂欢节里享受自由、平等的规则,用最世俗的、最喜剧的、最生活化的方式来表达和宣泄,对现有的正统世界进行颠倒、戏仿和降格,体现了强烈的反抗意识和主体意识。
  
  网络媒介的开放、匿名、互动、快捷等特征,为大众提供了吐槽狂欢的理想领域,在这个虚拟“狂欢广场”里,人们消除了现实生活中的身份界限,解除了等级制度和各种陈规对人性的压制和束缚,可以对主流文化和现实世界进行某种程度的反讽和戏仿,网络赋予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主体自由感受。即便这种自由,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网络的虚拟性带来的错觉。人们通过吐槽的方式展示自我、张扬个性,尽情宣泄与释放自己,这些声音大多来自独立于官方与主流之外,充分体现网络吐槽行为的后现代狂欢精神。巴赫金认为:“狂欢节语言所遵循和使用的是独特的逆向、反向和颠倒的逻辑,是上下不断换位的逻辑,是各种形式的戏仿和滑稽改编、戏弄、贬低、亵渎、打浑式的加冕和废黜。”[1]203网络吐槽中包含的嬉笑怒骂、插科打诨等话语方式,与狂欢式语言特征相对较为吻合。“网络造句是一种带有游戏性质的、反常规、很随意、非理性的文化活动”[2].吐槽语言是对传统话语方式的颠覆与反抗,像“衣带渐宽终不悔,加班干活累脱水”“人生自古谁无死,加班加到过劳死”“床前明月光,我爸是李刚”“在天愿作比翼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等,这样对诗意语言的话语解构随处可见。人们通过网络吐槽,对日常语言进行“陌生化”,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自由表白的内心话语,可以在网络虚拟空间里另类地言说,在这场狂欢中可以见到人们尽情释放,甚至是由于肆意而展现出的夸张言行。犀利的语言让真实的人脱下已经习惯的伪装,以释放内在蕴藏甚至是压抑的一些能量,网络吐槽呈现出众语狂欢的景象。
  
  和巴赫金描述的狂欢节不同,依托新媒介的吐槽文化对于现代科技有着高度依赖性。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和交往方式,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网络传播平台中,仿佛借助网络民众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和民主。现代科技给人类提供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导致了人类对技术的高度依赖,人们在不断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不断被沦为科学技术的奴隶,深深陷入技术的控制中。在人们纷纷开始利用微博、微信、贴吧等社交平台参与热议话题,在虚拟的世界里制造出狂欢盛宴的同时,不得不承认,众语狂欢的网络吐槽一旦失去互联网的技术支撑,网民将被迫集体噤声。
  
  二、网络吐槽文化折射出的社会文化心理
  
  网络吐槽文化是后现代科技条件下电子媒体发展的产物,公众在网络平台中的身份具有“真实”与“虚拟”,“在场”与“不在场”的双重属性,“虚拟”和“不在场”使得人们在网络平台上的吐槽显得自由、民主,甚至可以放肆、为所欲为,但畅所欲言背后却折射出某种大众的社会文化心理问题。网络的虚拟性消解了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等级观念,极大地缓解了个体与社会、交往与独处的矛盾,在网络这个“公共领域”中,人们在相对自由的空间里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这让长期压抑的个体心理找到了集体宣泄的窗口,使得每一次的所谓“事件”,都能够引起不断被发酵的网络狂欢。网民们普遍存在一定的“窥私欲”,为自己能够参与各种事件,能够进入他人的私生活并自由评论而欣喜不已,其背后更深层的社会文化心理问题值得探讨。
  
  一方面,网络吐槽作为人们释放压抑心理的相对合理的宣泄口,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宣泄”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意指净化,现代心理学常利用宣泄的方式,让心理失衡者把内心的苦闷或受压抑的情绪排遣出来,以减轻、消除或者缓解个体的心理压力,避免某种精神疾病的产生,以便让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从某种程度上说,网络吐槽通过适当的调侃和戏谑,的确可以使民众受压抑的精神世界得到解放。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人们对于社会现实充满了无奈,学习的压力、生活的困扰、工作的烦恼、情感的迷失等,使个体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容易产生焦虑、浮躁的负面心理情绪。如何在可控的程度内,将心中的负面情绪用适当的方法释放出来,保持身心的健康,一直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吐槽作为网络时代的新兴产物,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话语表达方式,反讽、双关、戏仿等幽默的话语表达,在娱乐中缓解了社会压力,宣泄内心隐秘的情绪,可以让不同人群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地方,将心中的不快宣泄出来,逐渐成为压力释放极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尤其是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其所产生的社会变化往往会使人无所适从,心理焦虑感会不时加强加剧,而吐槽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宣泄与释放焦虑的方式。
  
  虚拟的网络媒介,不仅为吐槽文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人们的话语表达提供了新的渠道,在现实社会中受限制的个人言论、主体意识都能够在这里得到彰显,在现实中备受压抑的个体通过网络的虚拟空间来不断发声,开拓自己的话语空间。可以说,吐槽文化激活了人们潜意识里的心理补偿机制。心理宣泄的需求催生了现实生活中一群“吐槽族”,他们见问题就“吐”,不仅吐槽他人,而且吐槽自我、乐此不疲,在轻松诙谐幽默的调侃中,获得情绪宣泄、情感体验和精神娱乐,寻求心理的平衡。网络吐槽满足了人们找寻“存在感”的心理动机,这也正是网络时代人们热衷吐槽的文化动力。
  
  另一方面,网络吐槽文化背后折射出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如今,网络新媒介体现了其令人震惊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多的人沉浸在全民吐槽的精神狂欢中不能自拔,但透过纷繁复杂的狂欢表象,我们有必要理性地思考网络吐槽文化的负面效应。民众的网络吐槽行为,某种程度上也成为当下社会心态或社会情绪的表征。由于社会结构的多样性、社会分层的复杂性以及社会利益的多元性,人们在对社会矛盾冲突的吐槽中,表达着自己不一样的感悟与体验。但由于网络本身具有的开放性与匿名性,人们在面对社会中出现的不公平、不公正或者非正义等社会现象时,特别是针对一些触及心理底线等不尽人意的社会现象时,吐槽行为更容易走向非理性,并通过网络平台成倍地扩散开去,其破坏力不容小觑。纵观各种吐槽行为,恶搞、谩骂、讽刺、挖苦、抹黑、污蔑等无处不在,这些可能是一时宣泄,但更深层地折射出了现代人空虚浮躁的精神危机、虚无混乱的价值观和追求过度娱乐的文化心理。2016年上半年发生的各类社会热点事件,例如魏则西事件、雷洋案、和颐酒店女生遇袭等,每一次事件发生,吐槽爱好者就开始双眼放光,从疲惫无趣的生活中满血复活,铺天盖地开始各种“神吐槽”.虽然这些吐槽声中有一些较为理性的分析,但更多的是讽刺、挖苦和谩骂。2016年暑期发生的野生动物园老虎咬人事件,一时舆论场各种声音喧嚣,网民们纷纷吐槽。其中,一些吐槽声显示出对事件幸灾乐祸,另一些吐槽声是猜忌、指责、诅咒当事者,各种讽刺、调侃、搞笑的段子满天飞,让我们不禁感慨“舆论猛于虎”.这些事件的传播,往往是先由传统新闻媒体和新媒体平台曝光,然后引发大量点击和转发,紧接着自媒体平台上就会呈现一片吐槽狂欢景象。
  
  透过这些狂欢景象我们发现,当民众一味追求吐槽带来的戏谑与搞笑时,这种行为本身会变得越来越狭隘与冷漠,同情心与怜悯心往往会缺失,以至于这些话语传播本身缺乏了社会的责任感。一些吐槽缺乏坚定而正确的价值立场,缺乏言论表达的责任意识,缺乏正当的道德感,由于过于随意任性而导致底线丧失。当这类社会现象投射到网络空间中,往往会发酵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成为网络暴力的策源地。正如埃瑟·戴森的判断,数字化的世界是一片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
  
  三、网络吐槽文化的社会现实意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的禇建勋博士认为,网络吐槽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网民怨气的自嘲发泄方式,其他网友也未必那么“严肃”地看待吐槽。大家不必过度反应,适当减压吐槽也许是好事,一方面有利于网友自我减压,另一方面有利于及时了解网络舆情。我们不禁思考,喧嚣热闹的网络吐槽文化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
  
  首先,网络吐槽成为释放一定社会情绪的“社会安全阀”.网络空间的吐槽狂欢宣泄了一定的社会情绪,人们通过网络可以直面社会现实,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的公共空间,对社会发生的不尽人意的事件进行吐槽。伯明翰学派把这种通过亚文化途径解决社会矛盾的方式称为想象性解决,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社会暴力行为。美国社会学家刘易斯·科塞着名的“社会安全阀”理论认为,每个社会都存在一些制度或习俗作为解决社会矛盾冲突的手段,社会或群体成员通过某些正当渠道或方式,把平时所积蓄的不满情绪和个人的怨恨予以宣泄和消除。这些渠道或方式,在维护社会和群体的生存,以及在维持既定社会关系的稳定中,发挥着类似“安全阀”一样的功能。毫无疑问,网络吐槽创造了各种机会让人们宣泄负面情绪,比如吐槽房价上涨、空气污染、食品安全、暴力事件等,人们通过网络亚文化进行抵抗,“想象性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网络吐槽发挥了“社会安全阀”的功能。
  
  其次,网络吐槽形成集体的社会声音,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巨大的社会舆论效应,从而推进社会的良性改革。网络开辟了新的公共领域,按照哈贝马斯的公共理论,网络平台中各种社交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构成了公共空间,网民在公共空间中的言论表达成为公共舆论的重要组成内容,形成了集体的社会声音,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网络不同于传统的公共领域,由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便捷性、交互性等特征,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表达相对开放化、自由化。网络吐槽成为人们实现对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包括争夺社会话语权的重要方式。当下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教育、医疗、房产、养老话题等,频频触动着民众的敏感神经,有多少问题就有多少“槽点”.当网络上出现的问题和个体产生共鸣,任何人都会情不自禁地参与其中,一吐为快。网络吐槽往往具有“全民性”的特点,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舆论效应。在民众的吐槽中,相对理性的吐槽者体现了一定的平等意识、参与意识、权利意识和批判意识,不乏有对社会问题的真知灼见。
  
  人们面对各种社会问题所发出的娱乐化、调侃性的吐槽,虽然并不中听,但这些声音往往反映着社会领域中一些真实的情况,以及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公共问题。积极打捞引发舆论普遍关注的吐槽声,进行相应的制度、政策调整,可以推进社会的良性改革。例如,非法经营疫苗系列案件、弑医事件等,激起了民众围绕医疗监管、医患关系、医疗改革等问题的讨论。魏则西事件在一片喧哗中暴露了目前医疗产业链、社会医疗监管漏洞、网站竞价推广等诸多问题。国家相关部门联合调查,随后向社会公布了调查结果并责令整改,相关医疗乱象也被逐步进行整顿。当全国各地校园暴力事件引发网络舆论热议后,国家领导人对校园暴力频发作出重要指示,获得舆论的支持和点赞。新疆、内蒙古、北京、江苏等地的校园问题跑道成为热议话题后,主流媒体随之发文追问,使校园环境问题浮出水面。这些在全民吐槽中不断得以改善的社会问题,让我们看到了网络吐槽的社会监督与社会调节作用。吐槽形成集体的社会声音,造成巨大的社会舆论效应,可以推进社会的良性改革。
  
  最后,网络吐槽暗含了不容忽视的网络经济。随着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直播平台等自媒体平台的出现,每一部手机、每一位网民都能成为信息的来源和传播的媒介,催生出日益延伸的产业链。一些媒介利用人们爱吐槽的心理特点创办各种网络节目,例如《女神吐槽》《这不是头条》等吐槽节目通过吐槽获得了注意力经济,点击率、收视率不断提高。互联网超级人气节目《你正常吗》推出弹幕版,用户可以边观看边吐槽,内容播放时各种小广告不时飘过,被称为“神一般的营销意识”.一系列具有吐槽式性质的自媒体视频由于对受众需求的满足,带来了不容小觑的经济效益。现在,越来越多的“网红”出现在公众面前,其衍生出的经济链也令人眼花缭乱。可以说,有的人在工作的时候,你以为他在娱乐;有的人在娱乐的时候,你以为他在工作。大量民众参与的网络吐槽具有强大的商业变现能力。
  
  对电影作品进行吐槽也似乎成为了网民的一种习惯性行为。“电影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意识形态的载体,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与文化商品,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公共空间。诸多身份特质,使得电影需要在市场资本逐利本性的驱使下以文化转型姿态的合理性,完成对文化产品商品化逻辑取向的接纳。”[3]当电影成为一种文化商品,在其即将步入电影市场前,网民们就在对电影市场期待的同时,开始摩拳擦掌,做好了疯狂吐槽和“拍砖”的准备。有意思的是,一部影视作品如果能在上映后引发大家的激烈吐槽,票房和收视率也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这就是所谓的“话题效应”.例如,《天机·富春山居图》《小时代》《封神传奇》等影片,刚上映便遭遇铺天盖地的吐槽:“看完感觉不是志玲姐姐被虐,而是我被虐了”,“看完可以玩这个游戏--看谁找的植入广告多”,“你披着黄金甲就不是烂片吗?”同样,电视剧《老九门》开播同时也伴随各种吐槽,如:“特效只能给三毛,不能再多了”,“八集走完一个矿洞,实在太慢了”,“陈伟霆和张艺兴的演技,有点太尴尬了”.然而,这些吐槽并不影响网民追剧的热情,这些影视作品在一片吐槽声中,居然出现了票房和收视率节节攀升的现象。网络吐槽文化暗含商机,以娱乐的方式推动着网络经济。
  
  总之,在网络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网络吐槽现象发生在各种社交媒体中,吐槽成为互联网时代重要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日益突出的社会影响力,我们需要对网络吐槽文化进行反思,既要看到网络吐槽的社会杠杆作用,也要看到它带来的不和谐因素。要积极塑造网络空间所需的理性精神,提高理性解读与批判质疑的能力,强化媒介责任意识与道德法律意识,避免随意而盲目地吐槽,维护网络空间的和谐,共同构建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巴赫金。拉伯雷研究[M]//巴赫金全集:第六卷。李兆林,夏忠宪,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李鹏飞。网络恶搞:狂欢背后的后现代陷阱[J].东南传播。2011(1):54-56.
  [3]李娟。新世纪中国主流电影的叙事与国家形象建构[J].中州学刊。2015(11):157-162.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
好优论文定制中心主要为您提供代做毕业设计及各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辅导服务。 网站地图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以及一些期刊杂志,所有论文仅免费供网友间相互学习交流之用,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定制中心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