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论文定制热线

热门毕设:土木工程工程造价桥梁工程计算机javaasp机械机械手夹具单片机工厂供电采矿工程
您当前的位置:论文定制 > 毕业设计论文 >
快速导航
毕业论文定制
关于我们
我们是一家专业提供高质量代做毕业设计的网站。2002年成立至今为众多客户提供大量毕业设计、论文定制等服务,赢得众多客户好评,因为专注,所以专业。写作老师大部分由全国211/958等高校的博士及硕士生设计,执笔,目前已为5000余位客户解决了论文写作的难题。 秉承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创造价值的理念,我站拥有无缝对接的售后服务体系,代做毕业设计完成后有专业的老师进行一对一修改与完善,对有答辩需求的同学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为你顺利毕业保驾护航
代做毕业设计
常见问题

弘扬和践行新时代地质精神的三个基本逻辑

添加时间:2018/04/03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地质精神; 理论逻辑; 价值逻辑; 实践逻辑
以下为本篇论文正文:
  摘要:地质精神是中国地质人的精神镜像,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地质精神也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地质人不仅要在强国建设上有新作为, 也要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上作出新贡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大力弘扬新时代的地质精神, 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 是引领中国地质事业发展的应然之举, 也是推进地学文化宣传普及的题中之意。在实践中, 必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奋力谱写地学文化建设和地质精神传播的“时代之笔”.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地质精神; 理论逻辑; 价值逻辑; 实践逻辑;
  
  0 引言
  
  地质工作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 地质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加快建设美丽中国的前瞻性、战略性工程。如今, 中国地质事业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全国广大地质工作者积极响应党的号召, 不畏艰辛、顽强拼搏、吃苦在前、勇挑重担, 用双脚丈量祖国的大地, 用汗水浇筑信仰的丰碑, 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 为祖国和人民寻找丰富的矿藏, 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我国地质事业和地质工作者的宝贵精神力量--地质精神。
  
  地质精神不仅是地质人的精神镜像, 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地质人不仅要在现代化强国建设上有新作为, 也要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上作出新贡献。弘扬地质精神、传播地学文化、讲述地质故事, 这是新时代地质人的崇高使命和光荣责任。在新时代, 如何进一步弘扬和践行地质精神, 将新时代地质精神转化为推进地质强国、文化强国建设的精神动力, 这是本文研究的主题。
  
  1 在历史纵深中把握新时代地质精神的理论逻辑
  
  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坐标。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同时, 社会意识也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并不总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同步发展的,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 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 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 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 如宗教、哲学、道德, 等等, 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当然也能够完整地描述事物 (因而也能够描述事物的这些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 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 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 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 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2]地质精神作为意识范畴, 作为一种思想形态, 同样也要从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和阐释, 这是我们研究地质精神的重要方法论原则。
  
  地质精神孕育于中国地质事业发展的百年历程之中, 生长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之上, 它深深嵌入中国人民渴望实现国家富强的美好愿望, 有力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1949年以前, 地质工作曾一度是国家经济建设的“短板”.新中国成立后, 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搭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工业体系, 摆脱“一穷二白”的落后局面, 党和政府把地质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 着力解决这个“短板”问题。1957年, 刘少奇在接见北京地质学院应届毕业生代表时说:“地质工作是国家很紧要的工作, 要建设我们的国家, 就必须要有地质工作。没有地质工作, 我们就像瞎子一样, 不知道哪里有铁, 哪里有煤, 哪里有什么矿藏。所以, 要进行大规模建设, 势必要加强地质工作。”[3]可见, 地质精神内在地体现着一种强烈的国家主义倾向。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航向作出战略调整, 地质事业紧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积极适应市场化改革取向, 激发地质人的热情与活力, 地质工作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值显着提高。1983年3月9日, 原地矿部部长朱训首次提出“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 以艰苦奋斗为荣, 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1990年2月, 江泽民在听取地矿部工作汇报后指出:“从事地质工作没有一定的抱负不行, 没有事业心、不爱这个职业不行”, “要有‘三光荣’精神, 要从政治思想上加强宣传。”[4]“三光荣”精神是对地质精神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体现了地质人的崇高理想、职业操守、行为规范和高尚品格。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地质工作, 立足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全局, 对地质事业发展、地质灾害防治、国际地质科技合作、地质教育和科学普及等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 中国地质事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 地质精神也被赋予许多新的时代内涵, 彰显出强大的人格力量、科学力量和精神力量。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新时代地质精神:其一, 新时代地质精神是心系国家、服务人民的家国精神。爱国主义是地质精神的灵魂。“爱国为民”是地质人的崇高品格和光荣传统, 是地质人矢志坚守一生的价值基线。2017年5月, 习近平对我国着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指出:“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 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黄大年是新时代中国地质人的杰出代表, 在他身上闪耀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人格光辉。其二, 新时代地质精神是求真务实、勇于革新的科学精神。追求真理是地质精神的内核。探寻地球的未知奥秘, 抢占地质科学发展制高点, 推动地质科技工作创新发展, 是新时代地质人的不懈追求。2016年4月,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讲话时, 引用了着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一句话:“科学的存在全靠它的新发现, 如果没有新发现, 科学便死了。”地质事业发展的生命力源于追求卓越、探求未知的至真精神, 源于打破常规、吐故纳新的创新实践。其三, 新时代地质精神是义无反顾、坚忍不拔的坚守精神。持之以恒是地质精神的品格。一方面, 坚守可以超越人生极限, 挑战不可能。2013年5月, 习近平对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陈晨同学登顶珠峰的壮举进行勉励:“有这种精神, 我相信你今后人生的事业, 一定会在这种精神砥砺下, 勇往直前, 攀上人生新的高峰。”另一方面, 坚守还可以超越时空, 创造新业绩。2017年7月, 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地质博物馆百年华诞, “100年来, 中国地质博物馆恪守建馆宗旨、不断精进学术, 在地球科学研究、地学知识传播等方面取得显着成绩, 为发展我国地质事业、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作出了重要贡献。”[5]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不仅是对中国地质博物馆的肯定和鼓励, 同时也对新时代中国地质事业发展、地质科技创新、地学文化普及、地学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也将地质精神提升到新的发展高度。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 伟大的精神引领伟大的时代。地质精神是一种行业精神, 但又超越于行业本身;地质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 但又冲破了职业边界。地质精神是鼓舞和影响一代又一代地质人迎难而上、勇挑重担、建功立业的精神力量, 是新时代中国地质事业的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是激发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动力。
  
  2 在时代坐标中把握新时代地质精神的价值逻辑
  
  时代精神是时代的“思想精华”, 它不仅反映了时代本身的发展和演进逻辑, 更具有面向未来的实践意义。地质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地质工作战线的具体体现, 是中国地质事业的“文化标志”和“软实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大力弘扬新时代的地质精神, 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 是引领中国地质事业发展的应然之举, 也是推进地学文化宣传普及的题中之意。
  
  第一, 大力弘扬新时代地质精神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熔铸于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地质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实践取向。其一, 地质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地质工作领域中现代性转化的思想结晶, 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天下为家”“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和“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坚忍品质。其二, 地质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 流淌着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血液, 是中国共产党党性与人民性的文化融合。其三, 地质精神厚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中国地质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 并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向前发展。大力弘扬新时代的地质精神, 就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红色文化传统、立足地质工作实际, 使地质精神的“美丽花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百花园”中绽放得更加耀眼夺目。
  
  第二, 大力弘扬新时代地质精神是引领中国地质事业发展的应然之举。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 一个人、一个组织一旦树立起精神的支柱, 就能够在逆境中坚守信仰, 在危难时沉着冷静, 在失利时重新出发, 在焦虑时坚定信心。可以说, 事业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精神的强力引领。每一个行业都有属于其特有的精神品格和文化符号, 比如航天事业有“载人航天精神”, 石油事业有“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铁路事业有“火车头精神”, 体育事业有“女排精神”等等。地质精神依托于地质事业而存在, 是引领新时代中国地质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柱;地质事业赋予地质精神以独特的行业特征, 体现了地质行业特有的文化特质。“从某种意义上讲, 选择了地质找矿事业就意味着选择了对家人的亏欠以及对较高物质生活的牺牲, 就是把个人理想、目标、追求落实到地质找矿事业之中, 并为之奉献自己的青春和一切。”[6]面对资源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巨大压力, 如何在应对挑战和化解压力中更好激发地质精神的行动势能, 如何把地质精神提进一步提升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文化力量, 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第三, 大力弘扬新时代地质精神是推进地学文化宣传普及的题中之意。文化建构与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了某种思想文化体系必须主动融入变革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必须主动顺应改革与发展的社会实践, 必须坚持开放、包容、互鉴、共生的文化发展理念[7], 使地质精神和地学文化在更广领域和范围中得到认同和接受。地质精神是地质文化的基本形态, 它是贯穿于地质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价值主脉, 确立了地质人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职业规范, 是凝聚广大地质工作者、支撑我国地质事业行稳致远的关键。地质精神的传播高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学文化的宣传普及程度。从现实情况来看, 我们对地质精神的研究、宣传、阐释力度还不够, 地质精神的辐射面和影响力还主要局限于地质行业内部, 地质精神所蕴含的“信仰的力量”“文化的力量”“行动的力量”尚未得到充分而有力地彰显。推进地学文化宣传和普及, 弘扬和传播地质精神是关键。要加强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 将地质精神融入地学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更好发挥地质精神在人才培养、情感激励、文化培育、职业认同等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
  
  3 在强国建设中把握地质精神的实践逻辑
  
  党的十九大为我们勾勒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要有新气象, 更要有新作为。”[8]面向新时代, 开启新征程, 大力弘扬新时代地质精神, 必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奋力谱写地学文化建设和地质精神传播的“时代篇章”.
  
  第一, 加强战略谋划, 绘制弘扬新时代地质精神的“施工图纸”.一方面, 加强政治谋划, 强化政治担当。自然资源战线各级党组织要把弘扬新时代地质精神作为党的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任务。当前处于地质工作大转型、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在对地质工作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调整改革中, 积极发挥党委会在工作中的政治核心作用, 把党的十九大对地质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切实融入各项工作之中。凝聚思想共识, 提高政治战略, 完善体制机制, 更好发挥党委在弘扬新时代地质精神中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另一方面, 加强工作谋划, 形成工作合力。要把弘扬新时代地质精神纳入自然资源行业和国家地质事业发展的全局中来规划安排, 将地质精神宣传教育作为地质事业的基础性工作, 随着资源勘探投资力度的降低, 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民族发展的千年大计, 地质工作发展也面临着全新的形势和任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地质工作需求的变化, 推进地质工作重大转变, 抓住重点、找准痛点、突出亮点、聚焦难点, 使地质精神与地质事业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第二, 深化理论研究, 厚培阐释新时代地质精神的“学理根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而只有抓住事物的“根本”, 理论才能彻底。准确阐释新时代地质精神的丰富思想内涵, 深化理论研究是关键。要正视当前地质精神理论研究相对匮乏的现状, 在新的历史时期, 进一步弘扬地质“三光荣”精神, 可以更好地推进地质行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巩固地质队伍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地质事业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 地质精神和地学文化的精神内涵也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和升华, 始终发挥着凝聚人心、振奋精神、鼓舞斗志的重要作用。应尽快设立“地质精神和地学文化”理论研究项目, 加大经费投入, 以项目化运作、滚动式研究的方式, 开展地质精神和地学文化基本理论研究、地质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地质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研究、地质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地质精神宣传普及研究、地质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等问题开展体系性研究, 构建地质精神和地学文化的理论研究体系和话语表达体系。
  
  第三, 完善传播网络, 铺设宣传新时代地质精神的“载体终端”.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地质精神的深入学习和宣传普及工作, 赋予地质精神时代内涵。加强集中性学习教育, 通过党员教育、职工培训等途径, 以座谈会、报告会、培训班等多种方式, 在反复学、系统学、经常学中强化对年轻一代地质工作者的地质精神教育。要加强连续性学习途径建设, 在知识传播方面, 组织编写“地质人故事”系列丛书、“地质精神与地学文化”理论丛书和青年读物, 搭建地学文化研究的学术交流和成果展示平台;在网络传播方面, 创办地质精神和地学文化专题网站和“两微一端”移动平台, 利用音频、视频、图像等传播技术, 构建地质精神网络传播话语体系, 增强网络传播吸引力和影响力;在景观传播方面, 依托国家地质公园、地质科学博物馆等科普阵地, 规划建设地学文化展示长廊以及其他地学文化景观展示设施, 在城市街道、公园、社区、学校, 以及广大农村地区规划布局地质文化景观设施。
  
  第四, 推进产业融合, 打造激活新时代地质精神的“产业极点”.作为文化产业的类型之一, 地学文化产业以地学为基础, 以文化为灵魂, 以经济为依托, 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 是追求地学、文化、经济协调发展的产业, 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等显着特征[9].要贯彻新发展理念, 以市场机制推动地质精神和地学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增强地学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力, 加强地学文化人才建设, 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 丰富和发展地学文化产业类型, 形成地学文化产业链。打造珠宝文化产业链和示范园区,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打造地学旅游产业链, 研发推出地质旅游副产品, 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打造地学出版产业链, 加强地学类期刊、杂志、出版资源整合, 构建产业发展共同体, 共同应对出版业转型发展的新挑战;打造体育文化产业链, 大力发展登山、攀岩、野外生存、定向越野、素质拓展等体育文化产业, 推动地学文化与体育产业的深度融合。最终通过跨领域合作打破地学文化产业分散、孤立的状态, 形成地学资源开发合力, 打造地学文化产业集群。
  
  第五, 重在实践养成, 争做践行新时代地质精神的“时代先锋”.地质精神只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落实在地质人学习生活的每个方面、每个过程中, 才能彰显其独特的思想魅力和精神力量。中国地质事业走过一个世纪的历程, 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地学大师, 他们是科学的权威, 也是时代的榜样。弘扬新时代地质精神, 先进典型对广大地质人有着极大的激励和感召作用。要注重发挥榜样的精神鼓励与示范辐射作用, 宣传先进事迹, 让广大地质人从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建立激励机制, 表彰和宣传在地矿事业发展的新时期涌现的先进事迹、先进成果, 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的良好道德风尚, 进一步激发创造创新活力,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地质精神的强大合力。“地质前辈们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精神、严谨缜密的科学态度以及朴实无华的写作文风”[10], 正是青年一代地质人要认真学习并积极践行的宝贵精神, 也是践行地质精神的尺度和标准。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3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92.  
  [3]孙文盛。先行颂[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7:1.  
  [4]宋瑞祥。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地质矿产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182.  
  [5]习近平。习近平致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100周年的贺信[J].地球学报, 2017, 38 (2) :130.  
  [6]张先余, 崔熙琳, 尚宇。弘扬“三光荣”精神推动地质事业创新发展[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3, 26 (10) :18-20.  
  [7]刘佳。艰苦朴素, 求真务实:地大精神研究[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17:65.  
  [8]习近平。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 中国人民生活一定会一年更比一年好[N].人民日报, 2017-10-26 (02) .  
  [9]黄娟, 李素矿, 单华青。生态文明与地学文化产业发展探析[J].学习与实践, 2013 (10) :114-119.  
  [10]贾丽琼, 吴轩, 李晓蕾, 等。从百年实习报告看地质精神的发端与传承[J].中国矿业, 2016, 25 (S1) :517-522.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
好优论文定制中心主要为您提供代做毕业设计及各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辅导服务。 网站地图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以及一些期刊杂志,所有论文仅免费供网友间相互学习交流之用,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定制中心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